東北網7月1日訊 一起消費維權案,推倒了多米諾骨牌———短短兩周,各大超市接連身陷『標價門』。記者調查發現,『標價門』現象背後,暗藏的是超市內外監管的缺位。
『標價門』現三大怪圈
據市消協統計,年初至今,有關『標價門』的投訴約為450件。本報『標價門』系列報道推出後,投訴量更是大幅攀昇。分析近期的投訴案例,消費者遭遇的超市『標價門』現象,主要呈現三大怪圈。
怪圈一:商品價格『標賣』不符。王女士在地段街上的世紀華聯超市購買的標價4.9元一袋的衛生巾,結賬時價格卻昇至6.4元;邵先生在大潤發香坊店購買的標價5.9元一瓶的醬油,結賬價格為6.7元……事發後,兩名消費者均找到超市詢問原因。而超市解決此事的態度,只是默默退貨,沒有『原因』。
怪圈二:不同價格商品混賣,只標最低商品價格。新一百超市一處促銷櫃臺上,放有大量蘇打紅茶及礦泉水,商品上方只放置著『1元』的促銷價牌,而蘇打紅茶每瓶的售價卻是3.2元。
怪圈三:標高商品原價。沃爾瑪友誼路店促銷價2.1元一袋的鮮奶,大促銷牌上標注的原價為2.8元,而實際原價僅為2.2元。
總結幾種怪圈,凡有超市購物經歷的消費者幾乎都遭遇過『標價門』。一旦出現問題,商家總有各種理由應對,最後的結果往往是———消費者喪失了耐心,不再願為『一毛』或『一元』耗費精力。
『吃費』商品的利益鏈
我市一家大超市的經營者告訴記者,一家商品總量在4萬件左右的大超市,每天最暢銷的單件商品如可樂的銷量,約在千餘瓶左右。記者據此算了筆賬:以每瓶標價2.5元的可樂為例,如實際付款時每瓶多收0.1元,僅此一家超市在可樂『身上』一天便可『吃費』100元;如果4萬件商品每件都『吃費』0.1元,一天便可『吃費』4000元。
在這裡,我們推算的僅是保守的『吃費』數字。連日來,讀者們反映的『吃費』金額多數在0.5元至5元不等。毫無疑問,這筆不菲的金額,都出自消費者們的『腰包』。到超市購物時,很多消費者都會買上整車的東西,很難記住每種商品的價格。付款後即便有賬單,也未必能查找出多付的錢。只有少數購物種類少又細心的消費者,比如老人、家庭主婦,纔可能發現其中的問題。
『標價門』暴監管盲區
采訪中,面對『標價門』,各商家的共同回應是:『工作失誤』。如果說,偶爾出現標售價格不符的情況,可以歸結為『工作失誤』,那麼,短時間內,沃爾瑪、大潤發、世紀聯華……各大超市紛紛暴露出相同的問題,就不是一句『工作疏忽』可以輕松帶過的了。
市消協副秘書長林安林告訴記者,針對近期的『標價門』投訴,消協對相關商家進行了大量調查。雖然多數商家只承認是『工作疏忽』造成的,但調查顯示,一些商家的錯誤長期存在且疏於自糾,這種行為已涉嫌價格欺詐。從職能上來說,消協只負責調解消費糾紛,敦促商家自檢自查。要從源頭杜絕標售價格不符的問題,還得靠物價、工商部門加強監管。
那麼,物價、工商部門到底管沒管呢?對此,工商部門答復,消費者遭遇價格違法行為,應找物價部門解決。但如價格違法問題引發消費者利益受損,『這個我們管』。物價部門則表示,涉嫌價格欺詐的『我們管』。記者聽得一頭霧水。
違價、糾紛、投訴、維權,這4個環節在『標價門』事件中,形成了一個拆解不開的怪圈。最終,消費者往往被弄得身心俱疲。
對此,我市『維權明星』劉天曉認為,監管部門通常只提醒市民購物時注意查對,這其實是本末倒置,與其讓消費者被動維權,不如力促相關部門加強監管。他表示,邊治理邊暴露的超市『標價門』問題,暴露出監管方面存在的漏洞———即超市自檢自查與監管部門行業監管的缺位。希望相關部門能拿出行之有效的監管措施,並落到實處,杜絕此類問題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