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今夏降水多氣溫高 登山郊游需當心『草爬子』
2010-07-04 09:19:01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黃晏君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7月4日訊 記者日前從哈爾濱市一些大醫院了解到,今年春季以來,哈市一些市民在外出郊游過程中被『草爬子』蟄咬的事件屢有發生,而且被蟄咬者患森林腦炎的幾率也有所增多。記者日前就此采訪了哈醫大一院急診外科的副教授馬勇勝、市第一醫院神經內科主任、主任醫師張佳東和東北農業大學農學院昆蟲教研室的於洪春。

  被『草爬子』蟄咬者增20%

  據東北農業大學農學院昆蟲教研室的於洪春介紹,『草爬子』學名蜱,屬於寄?目、蜱總科。成蟲在軀體背面有殼質化較強的盾板,通稱為硬蜱,屬硬蜱科;無盾板者,通稱為軟蜱,屬軟蜱科。

  據了解,蜱是不完全變態,發育過程有卵、幼蟲、若蟲和成蟲四個時期。幼蟲和若蟲的外形與成蟲相似。從卵到成蜱的時間,因蜱的種類、血食情況、溫度和濕度而不同,一般為幾個月至1-3年。每年一進入雨季,草耙子便開始頻繁活動,尤其在小興安嶺的針闊混交林和針葉林兩個林帶,氣候適宜,雨量適中,非常適合草爬子的生長。

  哈醫大一院急診外科的副教授馬勇勝醫生介紹說,今年春夏以來,哈醫大一院門診部收治的被『草爬子』蟄咬的病人有所增多,總量比往年高出20%以上,引起森林腦炎的患者也略有增加。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市第一醫院近期收治的被『草爬子』叮傷的患者也比往年有明顯增加。

  哈市第一醫院神經內科主任、主任醫師張佳東分析了被咬患者增多的原因,由於今年入夏以來黑龍江省降水偏多,氣溫也持續走高,使得黑龍江省一些林區的氣候條件非常適合『草爬子』的生長和繁殖,『草爬子』活躍異常,而哈市利用假期去旅游登山的市民又不斷增加,多數游客還缺少相應的自我防范常識,所以今年被『草爬子』蟄咬的患者比較多。

  『草爬子』與『森林腦炎』

  哈醫大一院急診外科的副教授馬勇勝介紹說,『草爬子』像西瓜子大小,多為黑色,也有其他顏色,頭部很尖,而且帶有多個鉤狀物,一般鑽入人體皮下後立刻吸血,吸滿後就不動了,身體比原來增大很多,會長期滯留在人體內。從被叮咬到發病通常有一周到兩周的潛伏期。

  馬勇勝說,並不是所有『草爬子』都帶有誘發森林腦炎的病菌,只是很少一部分攜帶病菌的『草爬子』叮咬人後,被咬者纔可能誘發森林腦炎。

  據介紹,攜帶病毒的『草爬子』一旦進入人體內,就極有可能誘發『森林腦炎』。這是一種由於感染森林腦炎病毒而引起的傳染病。該病多發於春夏兩季,誘發該病的病毒也叫蜱傳腦炎病毒,是一種毒力極強的嗜神經病毒,主要侵犯人的中樞神經系統。據有關資料顯示,『森林腦炎』的病死率和致殘率相當高,未經治療的死亡率達20%,存活中又有高達60%的患者留有神經系統的後遺癥,包括癱瘓、精神異常、癡呆、失語等。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森林腦炎』病毒唯一感染途徑就是『蜱』,也就是俗稱的『草爬子』。蜱是一種寄居於多種脊椎動物體表的暫時性寄生蟲,大多分布在森林、草原或獸穴、鳥巢及家畜棚圈處。當帶有病毒的蜱叮咬其他動物或人類後,唾液中的病毒即可使健康的動物或人患病。

  讓游人遠離『草爬子』

  在野外尤其是深山老林裡怎樣預防『草爬子』的襲擊呢?於洪春提醒說,建議進入林區或者深山的旅游者要穿好防護服,紮緊袖口、領口和褲腳等處,皮膚盡量少裸露在外面。一旦被『草爬子』侵襲並出現發熱、嘔吐、抽搐等臨床癥狀,須立即到醫院進行診治,不能耽誤時間,以免延誤病情。

  被『草爬子』叮咬後,如果離醫院較遠,應該立刻用煙頭等刺激被咬的地方,可能會使之自動脫落出來,但是切忌用手往外拽,因為『草爬子』的頭部有鉤,會鉤住皮膚,如果尾部被拽出,頭部仍然會在皮下繼續吸血,反倒不好取出。正確的做法是應該立刻到當地就近的林業醫院注射疫苗,將進入皮膚的『草爬子』取出,並進行注射抗生素等專業救治。

  馬勇勝還提醒廣大市民在外出旅游時,盡量不要到尚未開發的森林裡或人跡罕至的深山裡去冒險旅游,也盡可能不要在草叢、樹叢中穿行,實在必須要經過樹叢或草叢時,手中最好拿一個小棍,在即將行走的草叢、樹叢中拍打後再前行,為的是『打草驚蛇』,使『草爬子』等遠離游人。

  專家還提醒廣大市民,在登山行程結束或中間休息時,應該把外衣脫下來,用力抖動幾下,游客之間也可以互相查看對方身體上是否有『草爬子』,避免『草爬子』掛在衣服上,傷及人身。因為『草爬子』通常落在人體上不會立刻去蟄咬人,而是習慣於『潛伏』一兩個小時後纔開始蟄咬人。

責任編輯: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