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新聞網訊 我省有農民工子女16萬餘人,這些孩子單純、真誠、朴實、能吃苦。為了讓這些孩子健康成長,我省教育部門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舉措,取消借讀費、建立正規學籍、開展心理疏導、發放生活補助、豐富學業內容,這些都為他們上學解除了後顧之懮。但要讓農民工孩子能真正地自信快樂成長,還需要我們更多的呵護。
搭建舞臺 讓孩子綻放自信笑容
哈爾濱市建文小學四年級的梅梅(化名)是校舞蹈隊的骨乾小演員,近日,當記者見到這個漂亮的小姑娘時,怎麼也不會想到一年前的她是兩個月都不說一句話的孩子。
梅梅是農民工子女,去年跟隨父母從肇東來到哈爾濱,在建文小學插班讀三年級。剛來到新學校的梅梅一句話也不肯說,上課不回答老師的提問,下課也不和同學玩。經過班主任管瑞潔老師的詢問,梅梅吞吞吐吐地說:『我怕說錯話、做錯事,同學們會笑話我。』為了幫助梅梅盡快從思想的困境中走出來,管老師把她送到學校的舞蹈隊,經過音樂老師的輔導,她慢慢地開始和同學們交流起來,一起排練,梅梅的話漸漸多了,笑容也多了。
和梅梅一樣,大多數農民工子女由於學業基礎差,家長關心不夠,有很強的自卑感,內心比較封閉。基於這種情況,我省一些地區的中小學成立了心理輔導室,配備專業的心理健康教師,將農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個重要課題進行研究。齊齊哈爾市龍沙小學的快樂成長俱樂部多次組織訓練活動,國家級心理諮詢師王老師通過游戲減壓訓練等方式,讓農民工子女打消顧慮,慢慢活躍起來。王老師還為每一個孩子准備了『我的成長之路』記錄冊,讓孩子們把成長中的美好時刻記錄下來。『這次活動讓我明白了家庭出身不能選擇,但未來的路是靠我自己的雙腳走出來的,從今以後我要勇敢的面對生活,自信地成長。』參加了訓練活動的小鳴(化名)告訴記者。
呵護成長 開闢孩子心靈港灣
前不久,哈爾濱市延興小學魏桂玲老師的班級裡發生一件怪事,每天上午都有孩子喊肚子疼。魏老師調查後發現,原來大多數農民工的孩子都不吃早飯。『孩子正是長身體的時候,不吃早飯怎麼行啊!』從此之後,魏老師每天都會買些面包、牛奶放在教室給孩子們吃。同時,魏老師開始了家訪。她找到每個孩子的家長,勸他們為孩子准備早飯。一家家苦口婆心地勸說,改變了家長們的態度,肚子疼的孩子一天天地減少了。
農民工的工作大多都是天不亮就走,很晚纔回家,根本沒時間照顧孩子。一些家長把學校當成了『托兒所』,把照顧孩子的工作交給了老師。面對這些特殊的孩子,老師們以母親的情懷呵護著他們,細致到生活的每一個細節。買學習用品,給過生日,去公園玩,督促剪指甲,甚至帶著去洗澡,幫助家長找工作……當記者和孩子們聊起他們的老師時,孩子們都爭先恐後地告訴記者這樣讓人溫暖的故事。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我省對接收農民工子女較多的學校給予補助,並在城市教育附加費中安排了一部分資金,專門用於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工作。同時,各中小學校還根據實際情況通過減免學費、免收教材費、發放生活補助等方式予以幫助。哈爾濱市每年都為特困農民工子女發放助學金,這筆錢主要用於特困學生購買教科書。此外,我省很多接納農民工子女的學校都成立了『愛心超市』,將學校師生捐獻的衣服、學習用品等放在超市中,家庭困難的農民工子女只要簽名就可以『購買』超市中的愛心商品。延興小學校校長王丹對記者說:『這些孩子跟著父母出來太不容易了,在他們遇到困難時我們該伸出援助之手,多關心呵護他們一點。』
相同待遇 不讓一個孩子掉隊
佳木斯市光復小學的小超(化名)父母離異,媽媽做零活每天早出晚歸,沒有精力照顧小超的學習和生活。插班四年級的小超學習跟不上,考試成績只有個位數。班主任魏老師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利用課餘時間為小超補課。在老師的幫助下,小超的語文成績提高到80多分。農民工孩子平時讀課外書的機會很少,學校就在每個班級設立圖書角,還開設國學誦讀課,讓孩子更多的了解國學經典、傳統文化。哈爾濱市延興小學還開設了包括書法、武術、國畫、剪紙、篆刻等共計三類必修和八類選修的『校本課程』,學校的每一個孩子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其中的課程。
記者走訪農民工子女相對集中的幾所學校後發現,很多家長曾經不願意讓孩子與農民工子女一同接受教育,紛紛把孩子轉到別處上學。如今隨著觀念的轉變,很多家長特意把孩子送到農民工子女多的學校,為的是讓孩子從小就學會朴實、勤勞。
我省在全國率先開了全日制公辦中小學接收農民工子女就學的先河。農民工孩子進入學校後都有正規學籍,並與城市孩子混合編班,保證了農民工子女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程度和教學質量達到當地水平。同時,農民工子女在接受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可以昇入當地職高和普高,這一項政策的制定為農民工子女未來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