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調查顯示部分農村人情消費已經成為農民主要支出
2010-07-11 09:07:22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戴鋼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7月11日訊 中國人一向講究『禮尚往來』,結婚嫁娶、喬遷新居、壽誕喜宴等等都免不了擺幾桌請來親朋好友熱鬧一番。但近年來農村辦婚喪嫁娶酒席的檔次越來越高,宴請規模越來越大,農家之間傳統的包紅包、隨份子正在逐步演變成『人情債』。在哈爾濱市周邊的一些農村,許多村民甚至將擺酒席收紅包當成一種『創收』的手段。在這種風氣的帶動下,很多農民認為,有事的時候『人家辦自己不辦就吃虧了』,於是出現相互攀比、人情消費愈演愈烈的現象,使一些農村家庭不堪重負。

  國家統計局黑龍江調查總隊近期對省內巴彥、賓縣等8個縣(市)、511名農村居民開展的專項調查。調查顯示,當前部分地區農村人情消費節節攀昇,有些已超出傳統意義上的禮尚往來,明顯變味兒。

  農村人情消費不斷昇級———

  母豬下崽也要置辦酒席收禮金

  近年來,隨著國家一系列惠農政策出臺,農民收入有了大幅提高,但農村人情消費也出現大幅增長。調查顯示,過去農村人情消費主要為婚喪嫁娶、建房上梁等少數名目,現在的訂婚、孩子滿月、生日壽誕、子女昇學、拜師謝師、參軍入伍、生病住院等事情都可能成為辦酒請客的理由。更有甚者連母豬下崽都置辦酒席收受禮金。據了解,一些村民已將操辦酒席收取禮金當成『創收』的一種手段。

  調查顯示,目前農村人情消費已由傳統的贈送實物轉為贈送現金,即隨禮,隨禮金額也越來越大。過去每次二三十元就過得去,如今百元以上的人情消費已非常普遍。在被調查的511名農村居民中,最多一次隨禮低於100元的只有5人,佔被調查總數的1.0%;最多一次隨禮在100元到199元的有57人,佔被調查總數的11.2%;最多一次隨禮在200元到499元的有226人,佔被調查總數的44.2%;最多一次隨禮在500元到999元的有161人,佔被調查總數的31.5%;金額達到或超過1000元的有62人,佔被調查總數的12.1%。

  在禮金數額上漲的同時,村民被邀請參加人情消費的頻率也不斷增加。調查顯示,平均每月隨禮不到一次的村民有121人,佔被調查總數的23.7%;平均每月隨禮一、兩次的有327人,佔被調查總數的64.0%;平均每月隨禮近五次或者更多次的有63人,佔被調查總數的12.3%。不僅如此,調查中還發現,過去婚喪嫁娶等人情往來只限於親戚朋友和鄉親同事,現在則不斷向外延伸,人情圈中有時會出現一些平常聯系較少、關系較遠的親朋,甚至有過一面之交的也可能被邀請。一些農戶自家人口少或事情少,便將親戚家的婚喪嫁娶當成自家事發出邀請、擺酒設宴,使得人情往來范圍不斷擴大,『人情債』不斷增多。

  與人情圈不斷外延相呼應的是,現在農村操辦酒席的規模越來越大。十年前,婚喪嫁娶一般都搭棚立灶、殺豬買菜、僱廚師,在自家院內操辦。現在一些農戶為擺排場圖省心多選擇在飯店擺酒席。調查中,有257戶農民選擇在飯店操辦宴席,佔被調查總數的50.3%。特別是一些婚慶宴席講究排場,酒席少則十幾桌,多的可達三四十桌,每桌花費200元至300元不等。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目前,人情消費成為了許多農民除了農業生產、子女教育、求醫買藥之外的最大花銷。在哈爾濱市周邊的一些農村,有的村民為了隨禮不惜向別人借錢。人情消費已經成為一些農民沈重的負擔。

  村民難以承受之重———

  人情消費已經成為農民主要支出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目前,在一些農村人情消費使一些農戶陷入了要面子、盲目攀比的誤區,認為禮金的多少直接代表感情的深淺,別人送得多,自己送少了會被另眼相看,因此就算借錢也要按時如數把禮金送到。采訪中一些農戶反映以往一年只收幾張請帖,現在平均每個月都能收到,隨著大學不斷擴招,農村越來越多的孩子考上了大學,每年七八月份也因此成為全年人情消費最集中的時期。遇到慶典較為集中的日子,一天要赴宴幾次,有的農戶全家幾口人分頭隨禮。人情消費在一些農村已經成為許多農民除了農業生產、子女教育、求醫買藥之外的最大花銷。

  呼蘭區方臺鎮農民王憲章告訴記者,近幾年來,他每年在外打工掙的錢幾乎全部用在隨禮上了。王憲章說,他一年在外打工的收入有七八千元,這筆錢除了供兩個孩子上學之外可以說剩不下多少,而家裡一年的吃用則靠種田來保證。在以前像他家這樣的收入在村裡的生活還算可以,可是這幾年隨著人情消費頻率的增加以及禮金的上漲,他家的日子已經過的有些捉襟見肘。

  王憲章給記者算了一下,僅今年上半年他就已經送出了兩千多元的禮金,大數有村裡三個朋友的女兒出嫁,每家隨了200元,兩個親戚的孩子結婚每家隨了500元,妻子的姐姐去世隨了500元。眼下,還有兩家鄰居的孩子要結婚和一個親戚的孩子過10歲生日需要送禮。等到了八月份一些家裡有孩子考上大學的村民,還會大操大辦到時候又免不了要隨出去上千元。

  與王憲章在一個村居住的農民王喜江,近幾年也感到了人情消費的壓力。『以前遇到婚喪嫁娶這類事情,隨禮一般也就三五十元,關系好的給100元,可是現在隨禮不超過100元感覺都拿不出手,如果要是直系親屬至少要隨500元。』王喜江這樣告訴記者:『現在,在農村有的農民為了隨禮甚至不惜向高利貸借錢。』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在這個村農民對一?地一年的生產投入纔2000元左右,但每戶農民一年的人情消費則至少要在2000元以上。

  農民們辛苦賺錢,卻要為人情負債,說起來不免讓人心酸。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近年來,不少人為了記清人情,把多年不用的記賬本也拿了出來。養豬戶李常義向記者展示了他家今年上半年的人情開銷,密密麻麻的賬本上記滿了每一筆支出:蓋房、探病、結婚、生育……全在其列,總共花費3000餘元。李常義說,一年多養4頭豬都不夠隨禮的。

  采訪中,雖然大多數人對請客送禮極為反感,但在『人家辦自己不辦就吃虧了』這樣的想法驅使下,一些農民陷入到由被動變主動、再由主動變被動的怪圈而不能自拔。究其原因,除了『面子』問題,還有攀比心理、補償心理、從眾心理等。在這些不良心理的影響下,宴請的規模越來越大,檔次越來越高,禮金越來越厚,人情越來越薄,風氣越來越歪。正常的人情往來逐漸異化成畸形的人際關系。

  調查顯示,部分農村的人情消費已經影響到下一代,在這些地區有些孩子開始模仿大人擺生日宴席邀請同學好友參加。有關人士指出,應盡快遏制農村過多過濫的人情消費。

  不良風氣愈演愈烈———

  有關人士建議

  應盡快遏制

  調查顯示,一些農民認為,鄰裡之間和睦相處、親友之間相互走動都是正常的社會交往,但目前的攀比、從眾等心理,使農村人情消費逐漸變味兒,不僅給農民帶來了經濟負擔和精神負擔,也嚴重浪費了社會資源,形成了不良風氣。

  這種不良風氣已在農村青少年中產生了負面影響。一些孩子模仿大人擺生日宴席,邀請同學好友參加,甚至還有偷父母錢請同學吃飯的情況。對於農村人情消費盛行引發的問題,許多鄉村乾部和村民都表示無奈,他們迫切希望改變農村現有人情交往模式,推行全新的方式表達祝福。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趙瑞政認為,村民之間禮尚往來是人之常情,但過多、過濫的『人情』卻使禮節變了味。不僅加重了農民經濟和精神負擔,也污染了社會風氣,影響了農民的正常生產和生活。因此,有關部門要借新農村建設的東風,加強精神文明的宣傳,倡導新事新辦,要狠剎『人情風』,把農民從過重的『人情』負擔中解脫出來。但要從根本上減輕農民的『人情』負擔,還得依靠農民自己。因為這種你來我往的『人情風』,不是上面刮下來的,而是純朴的禮尚往來習俗被扭曲的結果,是誰也不想做卻又怕失臉面的『人情交換』。廣大農民朋友要自我『醒悟』、自我『減負』,從自身、自家做起,自覺抵制各種『人情風』。有關學者也指出,發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建立和諧健康的社會人情關系,需要輿論的正確引導,更需要社會支持。

責任編輯: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