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和平牧場新建住宅小區。東北網記者 邵奇 攝 |
![]() |
和平牧場噴水機對土地進行灌溉。東北網記者 邵奇 攝 |
東北網7月15日訊 題:和平牧場實現墾區跨越大發展
記者 邵奇
和平牧場的人自己編了順口溜,過去常常吟唱:『住著乾打壘,喝著黃水湯,月月不開支,年年鬧糧荒。』這個墾區聞名的『國家級』貧困農場,從1960年建場到1997年末,全場累計負債1.16億元,資產負債率高達112%,人均負債一萬多元。自20世紀80年代起,牧場職工曾連續十多年沒有開過工資,人們生活的必需品只能用玉米、綠豆等雜糧和救濟的面粉交換。
走進今天的和平牧場,黑龍江農墾總局綏化分局黨委書記武經宏說:『和平牧場的基礎是最差的,但它的變化是最快的。』牧場場長劉士傑帶記者團一行走進了五棵樹蒙古族新村,『要說「和平」最大的變化,這蒙族新村就是個小小縮影。2000年牧場為村子單獨建立支部的時候,頂著136萬的債務,村裡每家都背著幾萬元的欠款』,場長劉士傑說。
一排排嶄新的紅瓦磚房,五棵樹新村正在修路,靜悄悄的。劉士傑告訴記者,這要是在以前,進了村子是一片亂哄哄的景象,一些蒙族漢子天天喝酒,不乾活,賺點錢就買酒喝了。你要問現在為什麼一進村子就這麼靜?那是因為蒙族漢子不再喝大酒,這個時間不是在地裡乾活,就是開著小貨車出去賺錢了。
居住環境的變化和生活方式的轉變,是蒙族新村最大的變化。走進李德林家,她的妻子高洪歌說:『1994年嫁過來的時候就後悔了,破房子不成趟,一貧如洗,男人也不顧家。懷孕那陣子,想吃根冰棍兒都得去距離村裡8公裡的場部纔能買到,買回來也化了,生活真是艱難啊。』看看現在居住的磚房,高洪歌想都沒想過,屋子裡鋪了復合地板,電視、冰箱一應俱全,乾淨整潔的小院裡種著果樹和蔬菜。高洪歌感慨地說:『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孩子病了,我和孩子他爸趕著馬車送孩子去醫院,都是土道,下起雨來根本沒辦法走,這路上的時間就兩個小時,當時真是急死了。』
而如今,五棵樹新村的通村公路日趨完善。村黨委書記常文泉告訴記者,居住環境的改變帶動了村民生活方式的轉變,村裡原來的衛生條件差,都是乾打壘的房子,現在看看這小院裡收拾的乾淨利索,街面整潔,村民也變得勤勞了,以前這裡的男人是一睜開眼就喝酒,什麼都不乾,現在是種點地,打點工,有車的再跑點小出租。改變之大,得益於牧場對少數民族的扶持政策。
小小的和平牧場變化是巨大的,轉變風沙乾旱氣候上的劣勢,因地制宜,種植旱田作物,如玉米、西瓜、烤煙、雜糧和中草藥,發展奶牛經濟,實現改草種樹和節水灌溉。在灌溉保證下,11萬畝耕地預計實現產值2.1億元,可實現利潤6800萬元,全場奶牛存欄18414頭,奶牛飼養戶達1832戶,戶均飼養奶牛10頭。同時,牧場正在進行棚戶區改造,建設中的和諧家園有14棟住宅樓,戶數678戶,建築面積達53000平米。人們都說,這個國家級的貧困農場目前已經跟上了黑龍江墾區快發展、大發展的前進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