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想回去,父母一見我就問我考研和工作的事。』黑龍江大學即將上大四的學生吳萌表示,與其在家聽長輩嘮叨,不如多花些時間留校復習功課,等明年寒假考完研了,再回去,心理反倒輕松。吳萌說她並不孤單,同寢兩個學生為了積累工作經驗,提前找了單位實習。
哈工大即將上大三的學生李欣顯然還沒感到昇學、就業的壓力,李欣告訴記者,她不回家只是想讓自己調整一下。期末考完試後,她一口氣在網上下載了20多集韓劇,打算每天留在寢室看,這段時間,餅乾和方便面成了她的主食。家裡沒有電腦,也不能上網,『宅』在學校,對於李欣來說,是一種經濟成本較低的調整。況且回家父母總是嘮叨個沒完,這個做的不對,那個做的不好,不如在學校自由。
中國調查網2009年12月一項名為『大學生與父母關系如何』的調查顯示,有39%的大學生與父母不能互相傾訴心事,32.4%的大學生與父母不能換位思考。這項針對大學生的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與父母之間的交流缺乏,嚴重影響了家庭關系。
記者走訪中發現,隨著年級增高,回家這個詞對學生的吸引力越來越小。『一到放假,就有一些同學來問,澡堂幾點關門,水房還開不開。』哈爾濱工業大學宿捨樓的一位樓管員說,這些留守學生大多是高年級的,新生一般都一放假就回家了。李欣告訴記者,她們班上40多個同學有11個人放假後還留在學校。而她大四師兄的班級,暫時留校不歸的人佔到一半左右。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大一大二的學弟學妹們除了貧困家庭學生,基本上一放假就全都回家了。哈醫科大學藥學院書記張紅梅認為,低年級的學生,還沒完全走過『心理斷乳期』,對家庭依戀感較強,而高年級學生,獨立人格得到發展,對大學生活的環境也逐步熟悉,因此對家庭的依戀感會逐漸減少。
黑龍江大學社會學教授曲文勇表示,這些留守學校的學生中一些人感受到來自社會的壓力,選擇在學校為夢想而追逐,這是積極的做法,而另一些人選擇暫時把自己藏在相對『安全』的宿捨裡,用看電影等娛樂方式分散注意力,這可能是他們在求職或考研復習等高壓力情境中,對未來產生不確定性,想通過這種方式達到暫時保護自己,回避家庭壓力的目的。他建議這部分學生要盡快調整情緒,如果能和家長做好溝通工作,從家庭成員中得到心理支持,對緩解自身心理焦慮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