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23日訊(王偉 趙海波 王立春 記者楊林川)7月17日,2010年中國城市科學發展高層論壇在京隆重舉行。由民政部社會工作研究中心、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北京大學中國持續發展研究中心、清華大學區域與城市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環境科學學會五大權威機構聯合評選出十座(縣級)『人民滿意城市』中,我省雙城市與張家港市、奉化市、營口開發區等城市齊名,被授予『人民滿意城市』殊榮,我省大慶市被評為『中國綠色經濟十佳城市』。
近年來,雙城市委、市政府始終以最大限度地改善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把雙城納入到『大哈爾濱』平臺中去謀劃,積極倡導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在創新中突破,逐步確立完善了『建設亞洲食品產業城、松花江畔石油新區、哈爾濱近郊宜居城市』的發展定位和『服務哈爾濱,融入大都市,建設新雙城』的發展目標,在工作推進中,突出『工農互動、城鄉聯動』的主題,依托獨特的區位、資源和交通優勢,大力實施招商引資上大項目戰略,以產業化帶動工業化推進城市化,推動縣域經濟社會步入了全面發展的快車道,全市上下呈現出經濟提速、政治安定、社會穩定、人民群眾幸福指數大幅提昇的良好局面。2009年,全市生產總值實現226億元,同比增長12.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完成79.5億元,同比增長38.7%;財政收入實現12.1億元,同比增長13.4%,其中一般預算收入實現5.4億元,同比增長26.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9500元,同比增長10.2%;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7096元,同比增長18.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9億元,同比增長18%;城鄉儲蓄存款餘額達到61億元,同比增長11.3%。綜合實力躋身全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百強縣第61位,並先後被評為全國牛奶生產第一縣、全國糧食生產十強縣、全國食品工業百強縣、全國食品工業十大發展特色縣、全國最具區域帶動力中小城市百強縣和全國雙擁模范城,被命名為國家新型工業化食品產業示范基地。
強化工農聯動,打造發展之城
充分發揮農業的基礎和工業的拉動作用,始終堅持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實現了城鄉經濟共進、工農經濟的協調發展,為雙城的發展插上了騰飛的『雙翼』,城鄉經濟持續保持年均遞增20%以上的高速度。在農業農村建設上:以道路硬化、村屯環境淨化和發展農業現代化為突破點,強力推動『三農』工作加速發展。累計投入資金8億多元,鋪築通鄉通村公路2200公裡,通鄉通村率達到100%,名副其實的成為全省農村公路建設第一縣。本著『季節抓農業、常年抓環境』的原則,專門成立市級環境整治工作推進組,在全市常年開展農村衛生環境整治會戰,使鄉容村貌始終保持乾淨整潔。同時,努力推進土地深暄、良種改造、高產示范園區創建和規模飼養、現代管理,並注重現代技術設備的應用和科學方法推廣,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幅提昇,2009年全市糧食產量達到40.5億斤,奶牛存欄28萬頭,肉牛飼養量40.5萬頭,生豬飼養量110萬頭,家禽飼養量2190萬只,農民更加富裕,農業、農村經濟呈現出與日俱進的良好勢頭。在工業建設上:堅持功能分區、產業銜接、錯位開發的原則,先後投入資金3億多元,闢建形成了以4個省市級開發區為主體,以6個鄉鎮級開發區為補充的『4+6』園區發展模式,構築了省、市、鄉工業經濟協同發展,互為補充的良好格局。同時,以園區為載體,堅持非財源建設項目和非社會效益型項目不上的原則,瞄准國內外500強和產業龍頭企業,廣納信息,精英招商。截止2009年末,全市累計引進千萬元以上項目257個,總投資166億元,其中投資超億元項目44個,全市現擁有國際國內500強企業17家、知名品牌標識50多個、『中華老字號』2個,牽動形成了以雀巢、娃哈哈、匯源、大眾肉聯、完達山、洽洽為代表的食品業,以松潤金屬、廣旺機電、華崴集團為代表的制造加工業,以哈麻集團、麥莎亞麻為代表的紡織業,以哈爾濱蘭格、三精海靈藥業為代表的制藥業,以臨江石油開發為主的石化業,以鼎鑫包裝、建恆物流為代表的包裝運輸業,以山東六合、榮耀為代表的飼料業等七大產業,構築了雙城多產業集聚、多元經濟發展的新型工業格局。
強化城市建管,打造宜居之城
以改善人居環境和提昇城市功能品位為目標,以棚戶區改造為重點,采取『整體開發、分步實施』的原則,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累計投入資金20多億元,改造棚戶區45萬平方米,新建商住樓215萬平方米;計劃建設的十大便民服務中心之中,文化會展、行政審批、老年服務、幼教保育、農產品質量檢測檢驗、企業服務、老年活動、勞動就業培訓等九大公益中心已交付使用,廣電中心即將開工建設。投入資金2.4億元新建日供水3萬噸的給水廠和日處理污水5萬噸的污水處理廠各一座,采取市場化運作方式,啟動了城市集中供熱工程,垃圾處理場、護城河改造和燃氣工程也都在籌備之中,極大地方便了人民群眾。並正逐步引進數字城管理念,進一步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城市建管水平大幅提昇。
強化服務保障,打造和諧之城
始終把民生事業放在各項工作的首位,著力解決好群眾關心的就業、就學、醫療、養老、居住等熱點、難點問題。2009年,城鎮新增就業崗位2.4萬個,安置就業困難人員5800人。全市城鄉低保人數達到4.4萬人,實現了應保盡保;為4.9萬名機關企事業單位職工全部辦理了養老保險;有48萬名農民參加了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農村常住人口的100%;市人民醫院住院處擴建工程,目前工程已全面竣工,既將投入使用,市中醫院也已完成了異地建設規劃,現正在進行土地動遷,24所鄉鎮衛生院全部得到改造,村級衛生機構不斷健全,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狀況極大改善。
強化打防管控,打造平安之城
以『平安雙城』創建為重點,強化治安防控和矛盾糾紛調處網絡,並加大技防投入,啟動『天眼工程』,擴大電子監控覆蓋面;采取打、防、管、控相結合的方式,重拳出擊,每年開展打黑除惡大會戰,有力震懾了犯罪。同時,采取各級書記大接訪與下訪相結合的方式,加大積案化解和非正常訪案件的查處力度,2009年共接待集體訪181批次,辦理人民來信302件,接聽受理群眾來電693件,自查的16件信訪積案全部解決,一大批疑難上訪問題及時妥善處理,合理訴求的信訪案件,有條件解決的實現100%解決,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大幅提昇。強化挖掘昇級,打造魅力之城
統籌規劃,整合資源,以歷史景觀的修復、現代城市標志性建築的闢建,以及古堡文化、『四野』文化、京旗文化的發掘弘揚和各種文娛宣傳活動的開展為重點,逐年增加投入,努力提昇城市的知名度、影響力和品位。堅持廣場、綠地、亮化昇級工程同步推進的原則,闢建和改造了『四野』、『雙大』、承旭門和希望等九個休閑娛樂廣場,對城市主次乾線、出入口和街道進行了綠化、亮化。同時,修復新建了魁星樓、觀音寺、富俊將軍像、老子像;成立了『四野』研究會,加快創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紅色旅游景區步伐,並經常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先後承辦了哈爾濱市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暨慶豐收大會和萬人吟誦《新三字經》等大型活動,並積極推進高檔商住、金融信息、餐飲住宿、商務休閑等傳統服務業的提檔昇級和『四野舊址』、『現代工業』、『古堡風情』、『近郊農莊風情』游等旅游業的開發,實現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充分融合、古典建築與現代景觀交相輝映,城市內涵和外在魅力充分彰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