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務工能人回場創業走上致富路。東北網記者 岳雲雪攝 |
![]() |
紅光農場現代化電子閱覽室。東北網記者 岳雲雪攝 |
東北網7月27日訊 題:紅光農場打造舒適安居環境 吸引外出務工職工回場創業
記者 岳雲雪
紅光農場是典型的人口大場、資源小場,人地矛盾非常突出。近幾年,農場結合自身特點,打造『最佳生態環境、最佳人居環境、最佳創業環境』,吸引外出務工職工紛紛回場創業致富,而這些創業能人也成為了農場小城鎮建設的主力軍。
紅光農場土地面積23.28萬畝,總人口1.3萬餘人,人均耕地不足10畝,不到墾區人均耕地面積的一半,特殊的場情決定了農場必須走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農場把發展勞務經濟作為化解人地矛盾、解決人往哪裡去、錢從哪裡來的的首要工作來抓,並納入到全場經濟發展總體規劃,推行先培訓、後輸出,培訓、就業、維權三位一體的勞務輸出新模式。
在大力發展勞務輸出經濟的同時,農場也在加快小城鎮建設的步伐。紅光農場副場長王立波說:『紅光農場原有生產隊14個,居住泥草房的人口達2082多人,為了改善低收入家庭住房條件,從2002年開始,農場開始集中建設小城鎮,合並人口較少的生產隊,2006年農場進入大規模撤隊建區時期,當年整體搬遷了原二隊、農建隊兩個居民點,共177戶。』2009年,農場投資了640萬元建成7200平方米的陽光小區,解決了160戶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問題。
農場現有三個獨立的高標准住宅小區,小區內設有醫療衛生站、活動中心、休閑公園等,可謂配套設施完備,集休閑、娛樂為一體。農場在小城鎮建設上,正在努力打造『最佳生態環境、最佳人居環境、最佳創業環境』,為職工打造更為舒適的安居環境。農場良好的居住、創業環境,使得外出務工的能人回場創業。這些學到經驗、賺到錢的外出務工人員回到農場創業,並帶領職工共同致富。
在大連某服裝廠打工的胡文敏是眾多回場創業的一員。胡文敏告訴記者說,2003年她所工作的廠子解體了,農場人口多,耕地面積小,在家務農根本掙不到錢。後來,農場為待業職工搭建出場務工的平臺,還為其免費培訓制衣技術,在農場的幫助下,她來到大連打工。胡文敏告訴記者說:『在外面打工的這3年,掙了5萬餘元,同時也吃了很多的苦,讓我最難受的是離開親人,無法照顧家裡,後來得知農場蓋了新樓房、建設了新小區,也可以像城裡人一樣生活了,我決定回到農場創業,也為農場的發展添磚加瓦。』胡文敏回到農場後開了家農藥化肥商店,農場還提供優惠政策,為其免除了3年的稅款。生意越做越大的胡文敏每年都要僱用十幾名職工幫助她打理生意,富裕起來的胡文敏去年還花了12萬元在農場買了套112平米的樓房,一家人其樂融融。
目前,紅光農場正在建設新樓房37000平米,綠化覆蓋率將達到45%以上,路面硬化已經達到100%,新建的每個小區都將有公園、休閑廣場供居民休閑娛樂。紅光農場黨委書記李淑華介紹說:『我們將重點規劃三個區域,南面是舒適的生活區;北面將打造一個比較規范的行政區;西面是集中停放農具的工業區。同時,還將建有一個畜牧養殖小區,解決職工進城居住後飼養難的問題。所有這些建設完成後,我們農場將成為一個整體規劃合理、環境優美的新城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