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齊齊哈爾8月4日訊 菜籃子、米袋子、暖屋子始終是咱老百姓賴以生存的命脈,一年四季為之提心吊膽。冬日鮮菜生南國,價格高點兒合情。夏日鮮菜出地方,價格便宜也佔理兒。可今年春夏地產蔬菜大量上市季節,鮮菜的價格卻居高不下,有個別品種價格高的有點兒離譜。8月2日,在街頭菜亭攤床,一市斤生菜賣到6元錢,一市斤油菜賣到2.3元錢。夏菜價高出冬菜價,別說老百姓聽這價兒刺耳,就連賣菜的商販也驚訝地吐出了舌頭。
糧價菜價居高不下,食品支出比例加大,若是恩格爾老爺子在天有靈,也會怨『幸福生活開倒車』。100多年前,這個叫恩格爾的德國統計學家便推出了一個國民越貧窮,用於購買食物的支出比例越大,越富裕這個比例越下降的恩格爾系數理論。用老百姓的話說,家庭越窮,用於花錢買吃的開銷比例越大。
為了號出這夏菜價高出冬菜價的脈象,記者鑽大棚、逛市場、訪農戶、問市民,初步摸清了這菜價居高不下的『病根兒』。
剃頭的挑子還有一頭兒熱,可這市場菜價卻讓菜園子、菜籃子兩頭涼,都說熱病難治,可這涼病也不能不醫。
菜園子窩了一口氣
68歲的張春林老漢在大民村種了一輩子菜,今年他和孩子們又種了十畝菜園,可到如今的收入卻不如去年同期的一半。張老漢瞅著大棚裡的綠油油的鮮菜,眉頭一皺:今年是白乾了。
張老漢白乾了一年,語氣中還沒有賠錢的話音兒。可與他僅一道之隔的姚傳波卻打不起精神來。32歲的姚傳波有一身子的力氣,再加上媳婦的幫襯,今年本想大乾一場。可如今看著堆滿院子的苦瓜,兩口子也『一臉苦瓜相』。姚傳波自有三畝承包田,今年又外包了六畝菜田。九畝菜田一共投入了五萬元,其中有三萬元是靠借貸投入。小倆口兒從去年年底便在溫室生火育苗兒。如今,雖然碩果累累,可也沒出幾個錢兒。還有幾天就立秋了,姚傳波卻有兩萬元的本錢沒回來。
大民村村民劉興玉在大棚裡給記者掰起了手指頭:我今年種了三畝洋柿子,一共投入了八千多元。其中塑料三千元,薄膜一千五,糞肥兩千四,種子一百六,農藥三百,再加上灌溉水電……可如今賣洋柿子還不到一萬塊,來五去五,弄個平杵。7月27日,星光村村民高景坤一早便將八百多斤西紅柿拉到大民菜市場。家裡的農活兒很多,高景坤在這兒耽擱不起,咬咬牙兩毛錢一斤便往出開,可到了中午時分,也沒賣掉一筐。無奈,她又將西紅柿每斤壓下五分錢。高景坤也種了三畝西紅柿,投入了一萬四千元,如今柿子地都快罷園了,可她的本錢還沒收回來。
農民算起經濟賬似乎有點兒傻。他們從來不把自己的一春一夏的勞動力成本往裡打。
菜籃子憋了一口氣
家住龍沙小區的韓大媽退休後賦閑在家,每天最大的樂趣就是逛菜市場,可今年的菜價卻讓她摸不著頭腦,本來夏季的菜價低過一元錢一大把,但市場卻恰恰相反。韓大媽掏出20元錢,只買了兩方便袋的鮮菜。韓大媽一邊拎著鮮菜一邊嘟囔:這菜價也忒貴了。一斤香菜七塊錢,比冬天還貴。像韓大媽這樣滿肚怨氣的老太太又何止一人兩人。7月28日,在市場菜亭攤床叫賣的菜價是多少呢?記者在斜陽街菜市場打探了一番。豆角兩元(市斤同下)、土豆一塊五、青椒一塊、茄子七角、黃瓜一元、柿子一元。那麼這天大民蔬菜批發市場與新化早市同樣的菜價又是多少呢?
市場倒三手菜價翻五番
天剛放亮兒,記者便趕到大民蔬菜批發市場。上百臺『小四輪兒』拉著五顏六色的鮮菜擠滿了整個市場。記者逐一打探菜價,結果是豆角一塊一、土豆七角、青椒四角、茄子一角五、黃瓜三角、西紅柿兩角。
![]() |
從菜園子到菜盤子。菜亭商販又將早市的大柿子倒了一手,擺在自家床前。此時的菜價已翻了五番。 |
天又亮了一些,前來拉菜的商販也穿梭於『小四輪兒』中間,看貨、砍價、過秤、裝車……天大亮了,這些二手商販將菜或塞進『面包』,或碼上敞車,急匆匆奔向各個早市。
早市開張了,菜價也開漲了。記者在早市上一一問價,結果是豆角一元五、土豆一元一、青椒和茄子一元五二斤、黃瓜八角、柿子一塊錢三斤。
早起的市民三三兩兩地湧進了市場。當他們走出市場時,菜籃子裡都裝滿鮮菜。在這嘈雜的人群中,也不時地出現幾個『倒騎驢』(人力三輪車)。市民的菜籃子滿了,『倒騎驢』的車也裝滿了。市民將菜籃子拎回家裡,『倒騎驢』也將鮮菜搬進了路邊的鮮菜亭裡。於是,便出現了一塊錢一斤柿子的行情。
一斤西紅柿從大民市場的兩角錢,到路邊菜亭的一元錢,區區幾公裡,時隔幾小時,市場倒三手,菜價翻五番。
『氣血兩虧』的市場如何根治
管好菜園子,裝滿菜籃子,這句話不知吵吵了多少年。然而,這幾年市場那雙『無形的手』不但沒有管好菜園子,也沒編好菜籃子,倒是撅起了秤杆子。
農民也不傻,他們也知道這西紅柿的價格能翻五番。然而,這大把的票子對於農民『想說愛你不容易』。在大民村,記者問農民周憲利:你們為何不能進市場?來個產銷見面,市民農民都有利。周憲利頭搖得像撥楞鼓:我們進城?別鬧了!破『四輪子』沒手續,扣不起,罰不起。市場都包給了個人,不交費用不容你。以前有自產證可以免除一切費用,如今這市場都包給了個人,政府的啥政策到那也不管用,你敢理論,那些帶金鏈子的,胸前紋龍刺鳳的管事兒的就敢揍你……
承包、承包,農村改革承包讓農民嘗到了甜頭,可到城裡的承包有時卻讓市民吃盡了苦頭。個別行業、市場一旦包到個人手中便走了樣兒,不是偷工減料,就是欺行霸市。溫柔一點兒的便是慢慢提價。記者這麼多年參加許多聽證會,結果都是『聽漲會』,沒有一次『聽降會』。市場經濟就是商品(包括服務)按市場規律有漲有落,可我們卻總是與降價無緣。承包者有『肉』就埋在『飯』裡偷著吃,剩湯剩水便潑向政府,要政策、要聽證、要漲價……承包的是經濟利益,逃避的是社會責任!
菜園子窩氣,菜籃子憋氣,這氣怎麼能放得出去?省城近日的一則新聞令人欣喜:『這可是個好東西,下次賣秋菜還用的上。』肇東勝利村到哈爾濱販賣自產西瓜的張新手握執法人員發放的服務卡激動不已。這是哈爾濱市政府有關部門針對夏季瓜果蔬菜大量上市和農民進城經營的實際情況,引導佔道瓜農、菜農就近進入早夜市經營的舉措。第一次來哈經營,張新將農用車停在繁華的上游街賣起了自產西瓜。看到執法人員前來管理,張新心裡沒了底,認為不扣車就得罰款。沒想到執法人員不但沒有進行處罰,而且還向張新發放了服務卡,幫助張新聯系經營地點,這讓他感到心裡熱乎乎的。按照引導牌和服務卡的提示,張新在市場管理人員引導下將車輛開到指定位置經營,市場免收了相關費用。記者26日從哈市道裡區行政執法局獲悉,惠農服務引導卡標明了哈市道裡區市場攤區的經營地址、開閉市時間、聯系電話、注意事項等相關內容。截止到27日,道裡區行政執法局已發放惠農服務引導卡100餘份,有100餘位瓜農、菜農入市經營,並得到減免費用優惠。(黑龍江新聞網訊)
騎白馬的不是唐僧,賣蔬菜的不是農民。怎麼讓種菜的變成賣菜的,取消中間環節,降低商品價格,哈爾濱只是開了個頭。若是再往前走幾步,還會柳暗花明。譬如在居民小區設立農民小市場,在早晚市場開闢農民攤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