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11日訊 近些年,哈爾濱市通過棚戶區改造新建設了多個小區,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住房緊張的問題。但是業內人士指出,由於規劃和監管不到位,造成三成新建樓房容積過密、建設質量差、配套設施不全、物業棄管,20年之內這些房子將成為城市新『棚戶區』。
新小區堪比『棚戶區』
在哈爾濱市香坊木材廠附近有一片小區,該小區有近40棟樓房,算是一個較大規模的小區了。在該小區C區居住的郭先生說起這個小區滿腹牢騷。『這個小區是2005年入戶的,進戶時煤氣、有線電視都沒有;小區居民喝的是渾濁的地下水,水井緊鄰臭氣熏天的信義溝。』郭先生說,小區至今還在用臨時電,房屋的產權證也遲遲辦不下來。
記者在C區5號樓和3號樓看到,這兩棟樓外牆的牆皮大片脫落。『剛入住的時候,就有牆皮鼓包,到現在為止幾乎所有樓的外牆皮都出現過脫落的現象。』該小區一位居民說,這個小區很多房屋都漏雨,9號樓的2單元自入住就漏雨,從閣樓一直漏到3樓,『這裡雖然是樓房,但是和棚戶區差不多,一下雨就得「抗洪」。』
記者在這個小區的C區和D區看到,一樓的防盜門多數都敞著,市民進進出出,門形同虛設。『這個小區有超過一半的防盜門損壞,至今無人維修。』居民楊女士說,更讓人受不了的是這個小區的物業管理是開放的,附近有很多外來閑散人員,下夜班回來沒有一點安全感。
地處木材北街的某小區剛入戶四五年,但是小區內已髒亂不堪,而且至今辦不了產權。道外區南棵綠蔭小區不僅小區環境差,垃圾遍地,很多一樓都『窗改門』,影響樓房的安全。
公濱路上的公濱城市花園小區不僅沒有花園,甚至連花草都鮮見,小區道路也是坑坑窪窪。雖然入住只有六七年時間,但是看上去像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房屋。
小產權房和經適房
成『重災區』
在哈爾濱近幾年新建的房屋當中,問題最多的是小產權房和經濟適用住房,這些房屋將最先成為『棚戶區』。對於,哈爾濱市一位政協委員做了大量的調查。
『雖然哈爾濱市多次下大力度對違法建設小產權房項目停工、查封、處罰、拆除,但是目前仍有大量的小產權房存在。』這位政協委員說,去年,哈爾濱市房地產管理部門曾對違法建設的小產權房進行過調查,發現小產權房100多棟。這些房屋根本沒有規劃,建築質量也脫離監管,質量無法保證,更談不上配套設施。
除了小產權房外,這幾年哈爾濱建設的回遷房和經適房的質量、外觀、朝向和格局都是最差的,地點也大多都在旮旯胡同,很多房屋都擋光。這位政協委員指出,最嚴重的經適房竟然蓋成了筒子樓,一條大走廊兩側住七八戶人家。『名義上是樓房,其實和棚戶區沒啥區別。』
同時,這位政協委員指出近幾年新建小區的容積率絕大多數都有問題。『規劃的是一個數字,而實際建設的又是一個數字。開發商為了多賣樓賺錢,就多建樓,樓和樓之間的距離近了,綠地少了,樓層數量也節節攀昇。』這位政協委員說,有關部門來檢查,罰款了事,罰款也是晴天點水式的,開發商根本不在乎,『因為賺的多罰的少。』
火柴盒樓房將成
新『棚戶區』
除了這幾年新建的房屋外,哈爾濱市城區還有很多『火柴盒』式的老樓,這些房屋雖然是樓房,但是這些樓房間距過密、環境差。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對環境要求越來越高,在未來幾年這些樓房將成為新的『棚戶區』,大多會被列入改造對象。
上世紀70年代到本世紀初,哈爾濱市分兩個階段對棚戶區進行了改造,目的是解決百姓的居住問題。1978年至1990年是第一階段,以三十六棚、十八拐為代表,建起來的樓房多為火柴盒類型,只能夠滿足人們居住需要;1991年至2001年為第二階段,以安字片、地德裡、大方裡等為代表的大量居民小區都是在這一階段建成的,這些小區雖然初具規模,但是大多是平板樓,配套設施不全,地下室漏水嚴重。
『以「安字片」為例,建設時基本沒什麼規劃,蓋樓的主要目的是解決百姓住房緊張的問題,把原來的棚戶區拆了,蓋起了密密麻麻的「火柴盒」式樓房,間距密、綠地少。』哈爾濱市一位政協委員表示,要想改變居民的居住環境,只能進行拆遷改造。『「安字片」是道理的核心區,離中央大街很近,開發潛力巨大,如果哪個開發商看好了那塊地,就會拆遷蓋起高樓。』
3成樓房將成城市
新『棚戶區』
『因為規劃不合理、建築質量差、配套設施不全以及物業管理不到位,在20年之內哈爾濱將有3成樓房成為城市新的「棚戶區」。』一位參與過哈市住房改造的業內人士斬釘截鐵地對記者說。
這位業內人士說,有些房地產企業賣完樓就把資金抽走,留下帶有『後遺癥』的房屋,因為房屋本身有問題,物業公司最終也會棄管,小區也成了『歷史遺留問題』,用不了多少年就得列入棚戶區改造范圍,『一般房屋的使用壽命是50年,而這些房屋根本用不了那麼多年。』
業內人士建議土地、建設和房產部門應該加強監管,確保房屋建設質量,同時做好物業管理,防止更多的樓房變成新的『樓房棚戶區』,尤其應該對小產權房和經濟適用房的監管力度。□記者趙政府文/攝外牆皮脫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