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真情時刻
搜 索
記『6•26』撲火英雄集體黑龍江省交通運輸廳
2010-08-12 10:32:56 來源:東北網  作者:趙慶學 曹曦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航拍大興安嶺森林火災火場。
這是大興安嶺地區呼中林業局的一處過火林地(6月30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松攝

  東北網8月12日訊 題: 『龍江交通精神』閃光火場——記『6•26』撲火英雄集體黑龍江省交通運輸廳

  趙慶學 記者 曹曦

  6月26日大興安嶺呼中區發生過境火。按照省森防指的部署,在副廳長李倫的帶領下,省交通運輸廳於7月1日奔赴大興安嶺呼中區呼源鎮火場,擔負開闢防火隔離帶和道路保通任務。全體參戰人員發揚『特別承重、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打硬仗』的龍江交通精神,連續奮戰6晝夜,行程1000多公裡,開闢60餘米寬防火隔離帶20公裡,整修道路30公裡、橋梁2處、涵洞6處,圓滿完成了撲火任務,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省聯指的高度贊揚,稱贊交通人開闢的防火隔離帶就像修築的高速公路一樣寬闊而平整。

  以火為令 快速反應

  6月30日中午,接到省森防指的命令後,廳黨組立即組織有關單位迅速做好人員、裝備、物資、給養准備,隨時開赴撲火一線。6月30日20時,李倫副廳長帶廳安監處處長呂韞輝、省道路運輸管理局副局長李潘和G111指揮部指揮劉德海,星夜兼程趕赴呼源撲火前線。根據省廳要求,齊齊哈爾、大慶、黑河3個地市交通部門和加嫩指揮部立即起動應急預案,全力做好各項准備。李倫副廳長指示省收費公路管理局開通『綠色通道』,保證所有通往撲火現場的車輛快速放行。利用地緣優勢,加嫩指揮部指揮李一珩,第一時間帶領7臺機械開赴呼源鎮火場一線;接到指令的齊齊哈爾運管處迅速行動,2個小時組織了10臺拖車和10臺大型設備向火場開進;大慶公路處迅速調集10臺大馬力全新推土機,協調大慶油田運輸公司10臺拖車全力保障;黑河公路處迅速組織9臺施工機械集結。各路撲火大軍火速向火場挺進。

  6月30日23時,在奔赴火場途中,李倫副廳長接到省森防指的求救電話:30多輛省農墾系統趕赴大興安嶺火場救災車輛滯留在內蒙古境內『那吉屯』收費站,車輛無法迅速趕赴火場。李倫立即部署有關部門連夜與內蒙古交通運輸廳相關單位協調,齊北公路管理處趙洪岩副處長連夜前往內蒙古那吉屯收費站現場組織協調,使受阻車隊在第一時間順利通行。

  7月1日5時,齊齊哈爾運管處10臺運輸車輛設備、黑河公路處9臺車輛設備、大慶公路處10臺車輛設備及加嫩指揮部的7臺車輛設備全部到位,為圓滿完成撲火任務奠定了堅實的設備基礎。1日上午,省交通運輸廳大興安嶺撲火臨時指揮部組織召開了第一次會議,明確分工,迅速做好了投入撲火戰斗的一切准備。

  科學擺布 嚴密組織

  按照呼中前指要求, 7月1日上午,加嫩指揮部先期到達的7臺設備全部投入撲火戰斗。由於火點多達26處,且山高林密,車輛難行,加之部分路段和橋梁年久失修,撲救車輛通行困難。總指揮副廳長李倫親赴呼中前指,指揮陸續到達的設備開始進行道路保通工作。堅持靠前指揮。所有管理人員全部親臨一線,在灌木荊棘密布、樹木林立的山林中親自查看標線、踏查地貌,引領工程機械人員進行作業。實行科學擺布。由於所有機械手都沒有開闢防火隔離帶的經驗,臨時指揮部抽調了曾在去年參與『4.27』森林火災撲救的廣通公路副總經理田景波到一線指揮作業。保障通信暢通。由於山高林密,手機無法暢通。省廳通信信息中心派人攜帶通信器材連夜趕到呼源鎮,解決了通信聯絡問題。做到四個『一遍』。為確保撲火任務圓滿完成,臨時指揮部指定專人對參戰人員和設備進行了細致檢查,具體做到了『四個一遍』,即:在施工作業前,對機械手思想發動一遍,對機械設備調試一遍,對施工作業段明確一遍,對安全工作強調一遍。搞好醫療保障。為解決參戰人員醫療保障問題,由省廳海員醫院派出有經驗的醫生攜帶大量藥品趕赴火場一線,及時為參戰人員巡診。

  克服困難 自我保障

  由於受條件限制,現場保障十分困難。臨時指揮部決定,克服困難,不等不靠,立足現有條件,搞好自我保障。為保障撲火一線人員生活,G111指揮部辦公室主任王宏宇和加嫩指揮部辦公室主任欒慶濱,在加格達奇購置了棉衣棉被和礦泉水、面包等臨時給養物資;到達呼源鎮後,臨時借用廠房食堂,保證保證參戰人員能夠吃上熱飯熱菜。加嫩指揮部負責向一線運送生活物資,擔負此項任務的同志,不辭辛苦,爭分奪秒,行程達2400公裡,共運送物資4趟,先後為一線撲火人員運送行軍床30個,棉被30套,棉大衣20件、迷彩服40套和食品蔬菜等急需物資,還為29輛運輸車和132人提供加油和吃飯供給,為圓滿完成撲火任務提供了良好的後勤保障。

  思想統一 士氣高昂

  為了激發參戰人員的戰斗熱情,臨時指揮部始終把統一思想、凝聚人心作為首要任務。堅持用『特別承重、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打硬仗』的龍江交通精神鼓舞士氣、激發斗志。

  在撲火進程中,及時做好宣傳鼓動工作,培養樹立先進典型,調動參戰人員撲火戰斗的積極性。參戰人員自覺克服火大點多和密林腹地、植被繁茂、容易燃燒等重重困難,臨危不懼,勇往直前。在開往飛虎山3號火場山路上,由於山高林密、朽木成排,樹樁密布,機械每向前推進一米都十分艱難,120餘公裡的山路拖車行進了近4個小時。夜幕降臨,火場高溫少氧,由於長時間連續奮戰,參戰人員體能消耗非常大,餓了就啃口面包,渴了就喝口山泉水,繼續投入戰斗。參戰人員中有的家中有的愛人生病、有的孩子考學、有的身體不適,但大家都能捨小家、顧大家。總指揮副廳長李倫,撲火期間愛人手臂摔傷住院,一個人在醫院8天無人照料,但他一直堅守在撲火指揮第一線;副指揮呂韞輝愛人患『旋暈癥』住院,他把愛人托付給親屬,始終沒有向領導說出實情,一直戰斗在撲火前線;齊齊哈爾運管處的副科長袁春玉到火場的第二天,愛人正在做手術,他打電話讓親屬去護理愛人;3日傍晚,他接到了遠在吉林前郭縣叔叔病逝的電話,但因任務在身也未能趕去吊唁……

  『龍江交通精神』在火場閃光。參戰人員的實際行動,得到了省前指領導和當地人民群眾的好評,稱贊交通運輸廳派出的撲火人員是一支勇敢善戰的隊伍。

責任編輯:強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