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16日訊 連日來,本報『直擊瘋狂大貨』系列報道引起了社會多方關注。根據群眾提供的線索,昨天,記者暗訪哈爾濱市大貨車修配廠,專業修理工曝出超載超速的大貨車背後鮮為人知的秘密。
『短命』貨車拼命賺錢
南崗區學府路上專門修理自卸式大貨車的修配廠有很多,其中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貨車修理師傅告訴記者:『一般拉運殘土或建材的都是自卸式大貨車,核定載重量從20噸到30噸不等。這些數字對於唯利是圖的車主們沒有意義,在日常營運中大貨車可能超載兩倍還要多。所以這些貨車都比較短命,開個五六年就提前報廢了。』
當記者質疑這麼短的使用周期,車主怎麼賺錢時,貨車修理工笑著告訴記者,『這種車價錢二三十萬不等,基本上拉一年的殘土車錢就賺回來了,剩下的幾年就是乾賺。』據介紹,一般一輛貨車都會僱傭兩名司機,分早晚班,每名司機的月收入都在四五千元左右,而車主每天的純收入至少一兩千元,如此算來,一輛價值40餘萬元的貨車,一年的時間就能收回成本。『有的車主在車臨報廢前就會把車賣給外地或者哈市周邊縣市,再去買新車。』
副廠零件保養隱患多
據了解,普通車輛每5000公裡就要保養一次,以保證車輛行駛的性能優化,而對於貨車的保養,得到的答案卻讓人擔懮。
一位資深修理工介紹,重型貨車一般每1萬公裡保養一次,更換機油、檢查相關零部件使用情況等,但這種貨車超過保養期來保養,或者根本就不保養都是常事,因為誰也不會再抽出乾活掙錢的『寶貴時間』來保養車,都是等到冬季休工期纔來保養。為圖省錢省時,九成的貨車維修保養都會選擇路邊小店,不到專業維修站點。』
據介紹,大型汽車維修網點會有原廠的零部件,而在小的車輛修理部只有副廠的零件,兩種產品在價格上有巨大差距,質量以及耐用度也有天壤之別。原廠的零部件會針對不同貨車車型,在專業的儀器上生產出來,而副廠零部件的來源可能就是在小作坊裡生產出來,其質量很難保證。這些使用副廠零部件的貨車行駛在公路上,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