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日本遺孤成國內知名建築專家 曾多次拒絕日本優待
2010-08-18 10:51:34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晨報  作者:高宏菲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8月18日訊 近日,正值抗日戰爭勝利65周年之際,日本組織社會團體到我省方正縣看望當年的日本遺孤,並參觀了日本人墓地、哈爾濱東北烈士館等地。在活動中,記者注意到一位日本戰敗後留在哈爾濱的日本遺孤——楊治國,他如今是我國建築界內頗有成就的岩土工程師,曾參與亞洲第一高鋼塔(龍塔)、哈爾濱國際會展中心、哈爾濱太平國際機場、哈爾濱西客站等國家級重點建築的勘察設計工作。曾拒絕日本政府邀請其去日本定居,現在日本政府仍每年邀請他去日本休假。17日,這位已70周歲、依然精神矍鑠的中國籍日本人,對記者講述了他具有傳奇色彩的中國生活。

  5歲被棄在哈市

  中國父母把他養大

  楊治國回憶說,1945年7月,日本戰敗後,年僅5歲的他被日本親生父母遺棄在哈爾濱,當時在哈爾濱電車廠工作的養父一家人收養了他,並給他起名『治國』。養父母一直視他如己出,甚至對他比對自己8歲的親生女兒還要好。在那個艱苦的年代裡,養父一家節衣縮食,將省下的錢用來供楊治國上學。1955年楊治國考上長春地質學院讀中專。養父母分別在1980年和1981年離開人世。楊治國尊重養父母的意願,從沒在別人面前提起自己的身世,在他的心裡也一直當自己是名真正的中國人。


  加入中國共產黨

  是他人生的轉折點

  1958年楊治國大學畢業,在河北地質院工作六年後,於1964年回到家鄉哈爾濱,開始在哈爾濱勘察社會研究院工作。1965年11月23日,25歲的楊治國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他說,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了他人生中重要的轉折點和畢生的榮譽。入黨後,楊治國更加努力學習和研究,先後創作出多個優秀建築作品。直到2000年退休,他仍不忘每個月向社區黨組織交納黨費。

  讓楊治國終身難忘的是文化大革命那段不堪回首的歲月。1966年,看著身邊那麼多熟悉的工程師和設計師慘遭迫害,背負日本戰爭遺孤身份的楊治國非常擔心。然而,在家人和同事的保護下,他不僅沒有受到傷害,還在文革結束後獲得到上海同濟大學繼續深造的機會,最終成為了一名擁有大學學歷的岩土工程師,他先後參與了大批國家級重點建築的勘察設計工作,負責勘察施工地址;計算、設計建築結構並編制成本概要、施工計劃和規格說明;確定材料的種類、施工設備;研究與開發在特殊地質條件和困難施工條件下新的施工方法等工作。後來任中國建築學會工程勘察學術研究委員會委員、中國城市規劃協會勘測專家委員會專家、黑龍江省勘察設計協會工程勘察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等,是國內建築界知名的建築勘察專家。

  中國越變越好

  是他六十多年親眼

  見證的事實

  由於楊治國擁有高學歷和豐富的工程勘察建設經驗,1987年他受邀第一次回到日本,日本政府當即就開出優厚條件,希望他回日本定居,但是遭到了楊治國的拒絕。楊治國告訴記者,當他首次踏上日本國土時,日本先進的通訊設施、地鐵、建築等城市建設都讓他耳目一新,也讓他感受到當時的中國與日本發展的差距之大。當時日本政府主動提出希望他回日本定居,並給出安排住房、工作等一系列優厚條件。『我的根已在哈爾濱,我已經不能離開這片養育我的熱土』。

  如今,2000年已經從哈爾濱勘察社會研究院退休的楊治國仍在哈爾濱生活,並在其學生創建的哈爾濱中建岩土工程勘察公司擔任總工程師,在工程勘察設計領域發揮著餘熱,還在黑龍江大學和哈爾濱商業大學擔任客座教授。楊治國說,現在每年都會同女兒一起到日本休假,他親眼看到,中國每年在飛速的發展,與日本的差距越來越小。據他回憶,1987年,他第一次去日本時,哈爾濱最高樓層是天鵝飯店的14層樓,而如今哈爾濱最高樓層已達到43層,現在中國的上海、深圳、哈爾濱的開發區等城市建設都已跟日本不相上下,中國越來越好的發展讓他感到很欣慰,他也很滿足現在的生活。

  記者將告別楊治國老先生前,他說,中日戰爭後,如他一樣身份的日本遺孤在黑龍江就有四千多人,他們作為戰爭的『犧牲品』是不幸的,但在這裡遇到悉心養育他們長大的養父母和寬容他們的國家,他們又是幸運的,這種對戰敗國孩子的『大愛』跨越了國家、民族的界線,他深深地感謝自己的養父母,也讓記者幫他傳達他對這片第二故土—哈爾濱的感激之情。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張喜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