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齊齊哈爾8月27日訊 在昂昂溪區水師鎮大巴虎村的一片沙棘林地裡,一串串金黃色沙棘果墜滿枝頭,空氣中飄滿清香氣息。今年,作為昂昂溪區推進特色農業基地建設開發重點之一的中華雜交沙棘又獲豐收,目前這個村雜交中國大果沙棘種植面積達600畝。
據正在地裡查看沙棘生產的原市園藝研究所所長、高級農藝師馬正潭老先生介紹,沙棘是一種野生灌木或小喬木,具有很強的水土保持及改良生態環境的功能,是防風固沙、綠化城鄉的優良樹種,同時沙棘又具有寶貴的食用和藥用價值。我市始終堅持生態保護和沙地防治工作,在沙化較重的泰來、龍江、富裕、甘南縣的一些地區引種中國沙棘,用於防風固沙、改良土壤、保護耕地,並起到了良好效果。
馬正潭介紹,在我市目前普遍種植的是中國沙棘,少數是俄羅斯大果沙棘,而中華雜交沙棘僅在昂昂溪區等少數地方種植。相對於前兩個品種,中華雜交沙棘具有抗病力強、樹冠高、成熟期延後等特點,更適合黑龍江地區種植,而且采摘期可以延後到第二年3月份,畝產量可達1500公斤,是普通中國沙棘的100倍。同時,由於雜交中國大果沙棘優良的抗旱、耐熱和耐貧瘠特點,防風固沙和城市綠化效果更好。
作為我市沙棘研究專家,馬正潭長期從事沙棘培育研究與推廣工作。1993年,馬正潭等人率先從俄羅斯引進俄羅斯大果沙棘12000株,經過研究利用中國沙棘的優良類型和俄羅斯大果沙棘之間的雜交優勢,培育出中華雜交沙棘這一新品種。正是看中了中華雜交沙棘的優勢和發展前景,2004年,李傑和幾個朋友在水師營鎮大巴虎村投資種植了600畝,種苗已遠銷到伊春等地,馬正潭也把這裡當成了實驗基地。外銷雖好,但沙棘果品的處理卻成了難題。我市沙棘產品精深加工能力還不強,沙棘果成熟後銷售難,也影響了農民種植積極性。
據了解,我國沙棘產品的開發利用早已開始,除生態作用外,其營養和藥用功效更使沙棘產業成為我國生物技術產業開發中的一大亮點。據統計,我國現有各類沙棘加工企業3000多家,年產值12億元左右,產品涵蓋了食品、保鍵品、藥品、化妝品等8大類上百種,種植面積發展到1700萬畝。新疆、內蒙古、甘肅、陝西等省區一些沙化嚴重的地方把發展沙棘產業作為生態農業建設的重要措施,形成了種植、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發展格局。在我市,綠色沙棘成為生態農業建設的大產業也為期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