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22日訊 據22日出版的《農民日報》報道,近年來,黑龍江省把發展糧食生產擺到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來抓,加大力度,強化措施,糧食生產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全省連續6年奪得糧食豐收,2009年總產達到870.6億斤,為國家糧食生產做出重要貢獻。
今年春季,黑龍江遭受了歷史罕見的低溫、多雨、內澇等多種自然災害,面對嚴重災害,省委、省政府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動員一切可以動用的力量,全力抗災保春播,目前,全省作物長勢為近年最好,總產有望再創歷史新高。
為實現胡錦濤總書記視察黑龍江時提出的『積極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真正使這片肥沃的黑土地成為國家可靠的大糧倉』的要求,『十二五』期間,黑龍江省將把發展糧食生產作為建設現代農業的首要任務、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職責,工作加力再加力,措施強化再強化,確保糧食總產穩定在1000億斤以上。全省將重點抓好以下四個方面工作。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一是提高農機裝備水平。3年時間,全省要新增資產千萬元以上規模的大型農機合作社1000個,裝備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馬力拖拉機、整地機、播種機、收獲機和水稻插秧機,用先進大機械替代小四輪,實現主要糧食作物種管收全程機械化。
二是加強水利設施建設。重點是加快完成尼爾基引嫩擴建骨乾工程,三江平原『兩江一湖』總規模1300萬畝的14個大型灌區,山口、花園、閣山等49座大中型水庫新建、續建等重點水利工程,裝備大型噴灌設施,發展節水灌溉,全省新建旱澇保收田4000萬畝。三是大力推廣大棚育秧。黑龍江地處高寒高緯度地區,熱量不足,要使水稻再創高產,關鍵是增加有效積溫。新建水稻育秧大棚40萬棟,實現水稻全面積大棚化育秧,為早育苗、早插秧、創高產奠定堅實基礎。
調整優化種植結構,擴大高產糧食作物面積。全省力爭到2015年,玉米穩定在8000萬畝、水稻增加到5000萬畝、大豆5000萬畝,實現『855』的糧食種植結構。一是增水稻。在東部三江平原,利用豐富的界江界湖水資源,實施旱改水,擴大優質粳稻面積。全省要在4000萬畝的基礎上新增優質粳稻1000萬畝,粳稻總面積達到5000萬畝,新增稻谷產量100億斤,總產達到500億斤,佔全省糧食總產的1/3以上。二是擴玉米。在大豆主產區要擴大早熟玉米種植面積,用高產的玉米置換低產的大豆。推廣應用克單10號、12號和德美亞1號、2號等高產優質脫水快的品種,落實密植增產技術措施,提高單產水平。
加快新技術推廣,努力提高單產水平。要實現1000億斤以上的糧食生產能力,必須大力開展高產創建,走依靠科技、內涵提高單產的路子。一是研發應用新品種。重點培育推廣第一積溫帶畝產超1700斤、第二積溫帶畝產超1500斤、第三積溫帶畝產超1300斤、第四積溫帶畝產超1000斤的玉米品種。二是實施模式化栽培。堅定不移地實行抗旱節水、合理密植、增加積溫的技術路線,組裝配套集成並推廣水稻、玉米、大豆、小麥、馬鈴薯五大糧食作物高產栽培技術模式。三是抓好長遠性建設。全面建立以先進大機械為標志的旱田深松耕作制度;建立科學的農作物輪作體系,有效解決大豆重迎茬問題;扶持植保專業化服務組織推進病蟲害統防統治。『十二五』期內,全省水稻、玉米、大豆、小麥全面積實現模式化栽培、標准化生產、專業化服務,水稻、玉米兩大高產作物平均畝產均達到1000斤以上。
推進經營組織方式創新,提高糧食生產組織化程度。在堅持家庭承包經營、保證農民土地承包權和收益權不變的前提下,加快土地經營權流轉,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推進土地規模連片經營。全省糧食生產專業合作社發展到2萬個,覆蓋一半以上的農戶,土地規模經營面積達到1億畝以上。充分發揮農墾帶動作用,深入推進場縣合作共建,提高農村糧食生產標准化水平。農墾到農村跨區作業和新技術輻射農村面積均達到8000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