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新聞網訊 作為中國北方最重要的生態屏障,大興安嶺地區把生態建設、森林資源作為發展之基,突出生態優先發展戰略,堅持以保生態、促轉型、惠民生為主線,堅持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道路。到目前,大興安嶺林區森林覆蓋率由2008年的78.72%上昇到79.83%,提高了1.1個百分點,活立木總蓄積807.2萬立方米,城鎮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3.62平方米,大興安嶺的生態屏障作用日益凸顯。
大興安嶺圍繞確保國家生態安全和實現林區轉型崛起目標,充分發揮生態、資源、政策、區位和後發優勢,全面實施『生態固本、低碳轉型、綠色崛起、興區富民』戰略。為保護生態,把建設自然保護區作為生態建設一項重要內容,對森林、濕地、河流、野生動植物等多種資源進行全方位保護。截至目前,大興安嶺建立的自然保護區已達到9個,初步構成了森林資源、濕地、野生動植物等多類型的資源保護體系。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個,省部級自然保護區6個,自然保護區面積達112萬公頃,佔全區總面積的13.42%,超出了省制定的12%的目標任務,成為全省完成該項指標的兩個地市之一。
在保護森林資源的同時,大興安嶺依據獨特的資源和生態優勢,大力調整產業結構,抓住生態省建設機遇,借助晉昇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的品牌效應,建立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項目儲備庫,加快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步伐,提高山特產品、綠色產品附加值,助推綠色經濟快速發展。圍繞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林業、生態旅游等重點工程項目,積極做好協調和推進工作,加強了環境優美鄉鎮創建、綠色系列創建和縣區污水處理廠、生態村屯、自然保護區建設工作,有效地推進了生態文明建設。
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大興安嶺把發展經濟作為生態建設的重要手段,大力推進生態旅游、特色養殖、綠色食品、興安北藥、林產工業、礦產開發六大接續產業發展,改變了『獨木』支橕的經濟格局,減少了對森林資源的消耗,促進了生態建設。今年以來,大興安嶺共調減活立木產量65.51萬立方米,完成退耕1400公頃,火燒區森林植被恢復13451.1公頃,新增自然保護區面積35萬公頃,實現了國有林地面積和森林蓄積『雙增長』,被國家環境保護部命名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
下半年,大興安嶺將進一步提高森林質量和森林覆蓋率,加大營林綠化工作力度,做好森林防火工作,迅速恢復和提昇森林的生態功能,擔負起保障國家生態安全的職責,著力建設全國一流、全省領先的生態安全保障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