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哈爾濱『三橋一路』工程13日通車
2010-10-14 08:46:34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盧蘊波 葉勇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哈爾濱日報記者攝

  哈爾濱日報記者攝

  哈爾濱日報記者攝

  哈爾濱日報記者攝

  東北網10月14日訊 13日,是這個城市的節日,更是冰城人民自己的節日。

  隨著禮炮鳴響,伴隨著彩旗飄飄,松浦大橋、文昌橋、鐵路街拓寬改造、香濱橋等竣工通車。數以萬計的市民以步行、騎車、駕車等不同方式匯聚到這幾個『新景點』,有的老人甚至讓家人用輪椅推著來了,都為了爭先目睹新橋、新路、新城市的『芳顏』。記者也在路橋剪彩開通後的第一時間『上路』,切身體驗了通暢新生活的開始……

  松浦大橋 一橋飛架兩岸通途

  記者駕車松浦橋,感受兩岸夢幻路

  體驗松浦大橋,記者選擇從北往南的行進方式。

  9時40分許,記者來到松浦大橋江北橋頭,只見許多熱心市民在這裡眺望新橋、互相交談。記者上前搭話,一位自稱『老江北』的老人給記者指點:你看這橋一下來,西側是觀江國際新小區,左側是糖廠老社區,前行就到了利民開發區,向西轉開車走七八分鍾就可以到達虎園、松北大道及市政府了……『以後來我們江北一點也不費勁!』

  記者驅車駛上新橋,心裡湧動著興奮和自豪。只見橋上高聳的『龍骨』、斜拉的鋼索、寬闊的橋面、整潔的護欄,在江水的襯托下顯得格外壯美。橋面上,車輛排起長龍,一輛挨一輛地從江南駛來。

  僅5分鍾時間,車子便到達南岸下橋口。記者繼續開車前行至道外二十道街橋,大橋分別跨過了與新橋相連、且還獨立延伸的江堤路、北環路和靖宇街。而在以前,這幾個平交路口,處處都是堵車的重災區。如今,橋上、橋下車輛各行其道。

延著二十道街橋前行,原太平區與道外區分界的老跨線橋出現在記者眼前,二十道街橋與其相連一直延伸至太平橋。

  『這橋建得太美了!從江北跨江去南崗、香坊真可謂彈指之間。還連接了大直街、南通大街、東直路,去秋林、省政府、會展體育中心都十分方便。』正在指揮交通的交警告訴記者:『以往這裡經常是三頭堵車、路路難行。二十道街橋和松浦大橋開通後,可順暢多了。

家住世紀花園的宋先生在道外區從事物流生意,以前每天開車上班,即使不堵車,也需要一個多小時。昨天大橋開通,他特意放下生意,成為大橋的第一批使用者。他說:『如此快捷地從江北到達江南,簡直不可想象。自己現在似乎仍在夢中。』

  鐵路街百年老街變臉成『新乾線』幾乎與我們城市同齡的百年老街———鐵路街,經過近半年多昇級改造、打通工程、沿街建築牆體立面改造等工程,陡然成為一張耀眼的城市新『名片』。

  昨日早上,記者驅車來到煥然一新的鐵路街,從起始點火車站開始便感到了喜慶氣氛和市民的熱盼心情。在海城橋與安發橋間,記者看到有些市民早早就來到街上,不願放過每一個細節;有些人拿著相機、手機拍攝,留下這一歷史時刻。在此路段,一道黃色調的歐式風格景觀牆將鐵路街與鐵路線分開;精雕羅馬柱、穹頂也將街邊居民樓房裝點一新;沿街幾個歐式公交候車廊、歐式燈具造型及街頭小品、雕塑,向路人展示著冰城獨有的歐陸風情。

  一些『好奇』市民只知道這條新顏的百年老街將連接城市新、老中心,而不知是如何另闢蹊徑通到10餘公裡外的西客站。記者也帶著同樣的疑惑加大油門駛上新路。8時10分,記者驅車沿著平坦寬敞的大路來到新建的跨越鐵路立交橋,順利駛上了鐵路街新建部分,一路都是陌生的建築物,只有在通過通達街上的三孔橋、和興路等標志明顯的路段時,纔知道自己置身何處。不到十分鍾的時間,經過幾座下『鑽』上『跨』的涵洞和橋梁,便來到了工電路。

  記者在鐵路街上看到一對六十來歲的老兩口正在感受新路新橋。他們告訴記者,退休後一直在北京和女兒一起居住,每年夏天回哈爾濱避暑,每次回來都感覺哈爾濱有新變化,但是今年的變化『突飛猛進』。本該『十一』就回北京,可是為了等哈爾濱的路橋建設完工看看家鄉新貌,他們把回北京的日期延後了。

  采訪中,『的哥』李師傅按下空駛牌迫不及待地享受了一把久違了的新鐵路街。他告訴記者,以前乘客一說去哈站他就頭疼,怕進得去就出不來。再者要到學府四道街,經過幾乎每個街口都有信號燈的大直街、學府路到達學府四道街附近,經常需要40多分鍾,信號燈多達20餘個。而現在走鐵路街新打通部分,基本沒有信號燈,從哈站一腳油開到哈西,爽!

  文昌高架橋7分鍾『飛』越西東

  7分鍾能夠飛跨城市西東、高效連接市區所有城區……昨日,文昌高架橋通車後,記者驅車體驗了我市中心城區規模最大的上跨立交橋的氣派和實用。

  13時許,記者來到文昌高架橋西端文政街起點。橋面上清晰的行車標線將平整、寬敞的道路分成8個車道。前行沒有多遠,在往安發橋、新陽路方向及民生路兩個下橋口及引橋處看到,經過徹底改造的橋面平整寬闊;隨後,車子在『空中』越過了由於天天堵車而被列為我市重要交通結點的李范五轉盤道;沿文昌高架橋前行並橫跨過果戈裡大街與文昌街交口,此前高架橋多數路段為單層,橋面距地面最高距離為6米;而過了果戈裡大街從黑山街至分部街跨宣化街路段區域為上下兩層橋,第二層橋橋面距地面最高距離為14米,景象甚為壯觀;繼續向黃河路方向行駛,海濱街為文昌高架橋東端的終點,由於該路段兩側多為居民區,為此橋上安裝了隔音板。

  一路看到,文昌高架橋共設了7處引道,一隊隊車輛通過引道上下高架橋,駕駛員表情都很興奮、新奇。同時,記者看到原有的橋下道路也都改造一新,還不同程度地被拓寬,單向增加了1至3個車道。當車到達黃河路出口,記者掐表一算僅用了7分鍾,便從我市的西端從空中『飛』抵城市東部。

  采訪中,大眾出租汽車公司『的哥』田守劍興奮不已。田師傅說,前幾天,從學府四道街到黃河路他走了1小時20多分鍾。這下好了,上下兩層暢通無阻。今天用不了10分鍾,不走一個信號,就能從西到東『邁』過城市。節省了時間、節約能源、減少繞行的爭執、效率提高、收入增加……田師傅數不完新路橋給他這行人帶來的實惠。

  隨後記者又驅車原路返回,來到曾令駕駛員望而卻步的李范五轉盤道。記者看到,高架橋從轉盤上方穿過,橋下依然是與文府街、文端街、文明街、聯部街以及中山路等街路相連的轉盤道。而如今橋上、橋下形成了立體交通,橋上車輛呼嘯而過;橋下車輛秩序井然,通行順暢。

責任編輯:丁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