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17日訊 『孩子!如今,我的腳站也站不穩,走也走不動了,所以,請你緊緊地握著我的手,陪著我,慢慢的,就像當年,我陪著你一步一步地走……』近來,這樣一首詩在網絡上廣為流傳,據說來自於一家養老院的牆報。記者近日從哈爾濱市多家醫院了解到,近年來,老年人精神類疾病患者明顯增多,其中比例最大的就是老年抑郁癥。由於很多兒女疏於和老人溝通,一些老人雖然衣食無懮卻往往在孤獨中度日,長此以往便會出現抑郁癥狀。據相關統計數字顯示:黑龍江省有精神病患者32萬人,其中老年人群患精神疾病率達19.7%,這些人中絕大部分人患的是抑郁癥。也就是說,全省有6萬多老年性抑郁癥患者。當中國已經進入老齡社會,當絕大多數家庭為養老提供物質條件已經不是問題,對老人進行『精神贍養』正日益凸顯成為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
又一年重陽老年節,兒女們都揣測著家裡老人的心思,琢磨著買什麼樣的禮物能讓老人樂呵樂呵。但老人們稀罕的卻是『能經常和孩子說說話』、『能多聽他們說說社會上的新鮮事』,甚至有些老人對過這個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很是抵觸,原因是過節團聚之後孩子們散去的心理落差有些難以承受。
對於更多的老年人來說,物質養老已經不再成為問題,精神上的依托、心理上的慰藉纔是最迫在眉睫的需要。『精神贍養』成為新的社會課題,擺在老年人口日益增多的中國社會面前。
40年後,三四個人中就有一個老人
根據《2009年度中國老齡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1.6714億,佔總人口的12.5%。到本世紀中葉,中國人口的1/3將是老年人。10年來,我國老年人口增長5000萬,現正以年均近1000萬人的增幅『跑步前進』。預計到2020年,我國老年人口將達到2.48億,老齡化水平將達到17%。到2050年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屆時我國老年人口將達到4.37億,約佔總人口30%以上,也就是說,三四個人中就有一位老人。
據哈爾濱市民政局最新統計數據表明:目前哈爾濱市60歲以上老人有122.4萬,佔全市戶籍人口的12.4%;80歲以上老年人有16.4萬人,佔老年人口數量的13.6%;空巢老人達53.9萬人,佔老年人口數量的47.8%;部分喪失和完全喪失自理能力的老人有20.9萬人,佔老年人口數量的17.3%。據測算,哈爾濱市老年人正在以每年3%的速度遞增,這意味著,每年都會新增老人近4萬,哈爾濱市已進入老齡化社會。
龐大的老年人比例仍在日益增長,老年人的問題已經不僅僅是老年人自己的問題,而成為整個社會的命題。隨著老齡化問題加劇,老年人養老問題不容忽視。老年人的健康不只是養老機構和養老措施能夠解決的,老年人需要健康的生活,也需要健康的心理。老年人的心理機能狀況是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反映,積極而充實的精神文化生活對心理健康起促進作用。研究發現適合老年人生理、心理特點且內容充實的文化生活有利於老人的心理健康。隨著社會老齡化的到來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人的『精神贍養』將成為養生保健的新熱點。
近幾年,老年抑郁患者明顯增多
兒子在澳大利亞定居,幾次要接62歲的曲大爺去國外生活,老人一直不同意。『土生土長的哈爾濱人,老了老了更離不開家,不去遭那洋罪。』沒辦法,兒子將獨居的他安置在一個條件不錯的老年公寓。入夏以來,曲大爺話越來越少,經常一個人坐在床上發呆,還經常自言自語:『老了,沒啥用了。』前幾天,他得了重感冒,同伴們給他送藥他卻一概拒絕:『不吃,啥用沒有的人,別浪費藥了。』老年公寓工作人員和曲大爺兒子取得了聯系,曲大爺兒子火速從國外趕回來帶著老人去看病,但查了半天都沒什麼問題,最後確診是『老年抑郁癥』。醫生對曲大爺兒子囑咐:『不用吃藥,多陪陪老人,多和老人溝通。』
記者從我市多家醫院了解到,近年來,老人精神類疾病明顯增多,其中比例最大的就是老年抑郁癥。由於很多兒女疏於和老人溝通,一些老人雖然衣食無懮卻往往在孤獨中度日,時間一長,漸漸出現抑郁癥狀。對老人的忽視以及老人本身性格的原因,所以能夠及時發現老人出現抑郁的並不多,往往是已經比較嚴重纔來醫院就醫。
據相關統計:我省有精神病患者32萬人,其中老年人群患精神疾病率達19.7%,這些人中絕大部分人患的是抑郁癥。也就是說,全省有6萬多老年性抑郁癥患者。醫生指出,無人陪伴、無人溝通、沒有渠道了解社會,這是老年抑郁的致病原因之一。
流動大,空巢老人最易『空心』
第一代獨生子女進入而立之年,大部分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進入老年,『空巢』家庭大范圍出現。全國老齡辦2008年發布的《我國城市居家養老服務研究》指出,今後空巢現象將更加普遍,空巢期也將明顯延長。與發達國家獨居及夫婦空巢戶高達百分之七八十的比例相比,我國老年人空巢比例持續增加的趨勢將不可逆轉。
目前,我市空巢老人達53.9萬人,佔老年人口數量的47.8%。全國老齡辦副主任吳玉韶指出:『空巢老人的主要問題是空心。對於城市、農村較富裕地區的老人來說,他們最主要的需求是精神慰藉服務。』所有老人都需要精神慰藉,空巢老人可能更加明顯一點。這是一個社會問題,應該由政府、社會、家庭來共同解決,不是哪一種單獨的力量能解決的。
『空巢老人』的逐年增加加劇了養老的壓力,他們與子女不在一個城市或一個地區,常年一個人生活,孤獨寂寞,安全難有保障,病重無人知曉,這些空巢老人的養老成為重中之重。隨著醫療保險、社會保險的完善,孤獨寂寞是他們最難以承受的壓力。
采訪中,一些社會學學者指出,目前,可供老年人豐富文化精神生活的方式、場所少之又少,這也可以從一個側面解釋為什麼各地的麻將館裡老年人最多的現象。
上法庭,由『精神撫慰』引發的贍養案增加
精神撫慰成為引發贍養案件的新『引線』,而且該類案件正在增加。物質生活有了保障,精神上的寂寞孤獨更讓老人們終日難挨,於是,有老人把一年到頭都不肯露一次面的兒女們告上了法庭。
法律人士指出,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遠離父母,獨立生活,平時無暇顧及年老的父母,空巢老人在農村不再少見。當老人們的些許企盼一次次落空、當風燭殘年再難抵擋那時時襲來的寥落惆悵時,孤獨寂寞之手便將父母、兒女同時推向原告席和被告席。
有媒體報道:一位老太把兒子告上法庭,訴狀說,同村住的兒子,居然一年到頭也不進家門看看自己的老媽。老太太上法庭一來要討個說法,二來請法官說服她的兒子來看看他。法官攻心為先,未開庭先放出風來,要拿這個案子做個典型,上電視,看看誰還這樣冷落自己的爹媽。結果還沒開庭,老太太就跑來撤訴了———兒子主動上門去看媽了。
也有案例顯示,某村經過舊村改造,所有村民都住上了樓房。這本是一件讓村民開心的好事,可就在大家高興之時,村中一位老人卻因此提起訴訟,要求離開住樓房的大兒子家,而到另一個村住平房的小兒子家養老。原因是住樓房老人上下樓不方便,鴿子窩式的房間阻礙了他和街坊們聊天,太憋悶,受不了。法庭經過審理,判決支持了老人的訴求。法官解釋說:『在老人物質需求得到滿足的基礎上,法官考慮更多的是,要讓老人在心理上感到溫暖,精神上得到慰藉。』
一些法律人士認為,目前針對精神贍養問題,我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中有關贍養人應當履行對老年人『精神上慰藉的義務』的條款,界定較為寬泛,現實中不好操作。物質、數額好定,而對精神上的照顧、慰藉不好界定。在國外,有的國家明確規定子女要住在距離老年父母家多少公裡范圍內,規定了要多長時間內看望父母一次,否則,就屬於虐待老人的違法行為。這種法律的明確規定,使法庭在審理贍養案件時很好操作。而目前在我國,精神贍養方面的法規還幾乎處於空白,這使法庭在審理類似案件時,無法可依,無從處理,於是法官們只好給當事人講講道理,而沒有法律的強制約束力。
新舉措,志願者陪老人聊天讀報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誰家都有老人,如何讓老人老而不孤?我市南崗老年志願者協會和部分青年志願者在全市率先推出了『精神助老』服務模式,他們陪老人聊天、為老人讀報讀書、定期與老人溝通,並為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和心理問題。志願者們在服務中發現,我市一些朝鮮族老年人家裡的孩子大多外出打工,子女長期不在身邊的生活比較孤獨。由於上了年紀,眼睛也花,看不了報紙,但是還非常關心國家大事和時事新聞。華能醫藥公司的青年志願者姜成果、王彩雲、孟凡旭等人得知這一情況後就又增加了一項新的志願服務內容,堅持每周輪流為一些眼花的朝鮮族老年人讀報。在他們的組織下,各區的朝鮮族老年人都成立了讀報組,每周輪流到道裡區安昇街的朝鮮族文化館聽志願者們讀報,了解哈爾濱的最新變化和國內外新聞,並互相交流。此舉已經使哈市千餘名朝鮮族老人受益。
如今,姜成果、王彩雲、孟凡旭等志願者每天早晨都買一份《哈爾濱日報》、《新晚報》,從中篩選出哈市的主要新聞和國內、國際新聞中的重大事件,准備在白天活動期間為老人們讀報。老人們了解了我市的主要新聞和時事新聞後也都異常興奮,願意和志願者們進行交流。
得知近日哈市今年的路橋建設工程相繼竣工通車的消息後,志願者姜成果在第一時間把這個喜訊在讀報過程中傳達到了聽報老人們的群體中,大家都非常高興,表示要盡早到松浦大橋、文昌高架橋等地去看一看,親身感受一下哈爾濱交通環境的新變化和路橋建設給市民帶來的諸多便利。
據一份調查顯示,2005年至2008年老年上網的用戶最為集中。老年人往往與家人共用電腦,少部分自己配置了新電腦。老年人網友主要是瀏覽新聞、查找感興趣的信息。20%的老年用戶表示會使用網絡玩游戲、看電影、電視或與朋友家人聊天,也有少部分人上網炒股或購物。但很多老人都有『不會裝軟件』、『電腦故障不會處理』等困惑,為此,目前一些志願者們乾脆將輔導老年人學習使用電腦、上網作為志願服務的內容,非常受老人歡迎。
『當代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強烈,解決好老有所養、老有所樂,是一個深層次話題。』采訪中,社會學學者認為,目前我國部分地區實行的居家養老,所提供的服務多數還限於生活照料層面,很少能給予老人精神慰藉。而在一個長壽社會,除了解決好老年人的養老、醫療、生活照料和文化生活等基本需要外,還要滿足他們參與社會的需要。促使老人們通過積極有益的活動交往,實現精神的愉悅和滿足,重建自身的價值追求和社會角色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