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哈爾濱大白菜銷售環節上相對落後 菜農賺的錢被分走
2010-10-18 10:15:01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鞠紅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菜農感覺,今年來的外地菜商至少比去年多一倍。記者 張大巍攝
外地菜商直接到地頭收購白菜。記者 張大巍攝

  東北網10月18日訊 在今年夏天舉辦的第21屆全國城市『菜籃子』工程建設聯絡網絡會議上,哈爾濱市提出將從今年開始到2015年,利用5年或更長的時間,重點按照郊區現代蔬菜產業示范圈、哈肇路和哈五路沿線百裡蔬菜產業基地示范帶規劃布局,發展標准化蔬菜產業基地。全市蔬菜種植面積將達到210萬畝,產量600萬噸,爭取產值60億元。

  如今正值秋菜上市,質量上乘的冰城大白菜熱銷。受中原、南方蔬菜大面積減產的影響,許多外地菜商紛紛來哈『搶菜』。

  記者在采訪時從外地菜商的口中了解到,在他們看來,由於缺少正規的蔬菜批發市場,冰城蔬菜在銷售環節上與南方城市比相對落後,因此影響了菜農收入。

  市農委蔬菜處有關負責人也認為,哈爾濱市建設大型蔬菜批發市場勢在必行。只有這樣,纔能叫響冰城蔬菜品牌,增加菜農收入。


上海客戶嫌這種包裝太粗糙,只能賣到山東。 記者 鞠紅梅攝

 

  被一張包裝紙改變的命運

  第一次受僱給白菜打包裝的高春紅驚訝壞了。她瞪大眼睛問:『把菜弄得這麼乾淨,包裝打得這麼精美,是要出口到韓國吧?』李正虎無奈地說:『精美?這是最次的包裝!這兩車菜只能運到山東。』—————因包裝問題,李正虎沒能把哈爾濱白菜運到上海客戶手中。

  2010年9月12日的秋日暖陽照耀在哈爾濱老機場路15公裡處,卻照不進李正虎心裡。

  今年氣候挺怪,旱災過後是水災,影響持續到秋天。中原、南方大面積區域蔬菜減產。往年只在河北、山東一帶收菜的李正虎聽說哈爾濱白菜質量好、數量多、價格低,便第一次興衝衝地來到哈爾濱收菜。

  多年的販菜經歷,讓李正虎在上海、壽光等地蔬菜批發市場都有固定客戶,好多上海市的客戶跟他訂菜。他預計10月11日到哈爾濱便立即先向上海發兩車菜(每車10萬公斤)。他的收菜流程是,到了當地菜田旁的蔬菜大市場,買包裝紙、包裝袋,和菜農談好價錢,就僱人打包裝、裝車。

  李正虎萬萬沒想到,他沒辦法把哈爾濱的菜運到上海。上海客戶需要的菜是這樣的,每棵白菜砍去根、扒掉外面幾層菜幫後,用包裝紙把從菜葉向菜根方向2/3處都包好。根據菜的等級選擇不同顏色的包裝紙,再把菜裝進網兜。包裝紙都是上蠟的亮面紙,不但讓菜看起來美觀,運輸過程中還能防雨。如果把沒有包裝的毛菜運過去是沒人要的。

  李正虎遇到的首要難題就是買不到包裝紙。他說,在山東和南方一些省市的蔬菜市場裡數十種顏色規格的包裝紙、袋應有盡有,用紅色的、白色的、粉色的等不同顏色包裝紙也能區分菜的品牌和等級。可是在哈爾濱,根本沒有賣的。他在路邊遇到一份賣亮皮包裝紙的:275元一捆(110張),這種包裝紙在南方全是50元一捆,但在哈爾濱只此一份愛要不要。他算了算,成本合不上。最終以25元一捆的價格買了最低檔的一種黃色軟包裝紙,這種包裝紙在南方10元錢一捆,一般還都嫌檔次太低沒人買。他又以每個0.8元的價格買了網袋,這種網袋在南方是0.65元。這些都讓他在哈爾濱運菜的成本大幅增加,只能壓低哈爾濱白菜的收購價。

  小趙家屯農民高春紅等二十幾個農民受僱給李正虎要的白菜打包裝。頭一次乾這活兒的高春紅驚訝壞了,她吃驚地問:『把菜弄得這麼乾淨,包裝打得這麼精美,是要出口到韓國吧?』李正虎無奈地說:『精美?這是最次的包裝,運到上海都沒人要,這兩車菜只能運到山東。』李正虎感慨,實在沒想到哈爾濱的秋菜銷售居然這麼落後。


 

  應該菜農賺的錢被各『環節』分走了

  李正虎說:『我們走的地方多了,在菜田旁都建有幾畝地的大市場,所有的菜農都到那兒賣。像哈爾濱這種在馬路邊賣菜的太少見了,我第一次看見。』沒有菜市場,外地菜商只有依靠劉景鳳這樣的『白菜代收人』。每公斤毛菜落地,劉景鳳賺2分錢。

  老機場路13公裡至17公裡處,隨時都有可能堵車。

  這裡是自發形成的秋菜外銷市場,各地來的菜販都到這裡來收菜。說是『市場』,其實就是一些菜農把菜運到路邊賣,每天誰會來賣,都賣些啥隨機性很強。李正虎第一次看到這場面都驚呆了:『我們走的地方多了,到哪兒收菜都是在市場裡收,一般在菜田旁都建有幾畝地的大市場,所有的菜農都到那兒賣,收貨商也都到那裡。像哈爾濱這種在馬路邊賣菜的太少見了,在路邊影響交通又不安全,遍地的菜葉子還把環境弄得很髒。而且,配套產品也全都沒有。』

  他告訴記者,在其他地方的蔬菜批發市場裡購買包裝用品,僱傭包裝、扛菜工人非常方便。在哈爾濱,沒有一個正規的市場,與菜農對接不但需要中間環節,想花錢僱人也很難僱到。

  12日這天,李正虎運走20萬公斤哈爾濱白菜。他是通過當地的農民劉景鳳代收的。

  劉景鳳是向東村的村民,他向記者介紹的身份就是『白菜代收』。外地來的菜商不認識菜農,劉景鳳就當他們的中間人。他把菜商的收購價告訴菜農,菜農如果同意,就把菜拉過來。劉景鳳的勞務費是收毛菜落地每公斤2分錢。此外,他還幫著找包裝工人。包裝工人的工資是每裝一袋白菜2.5元。

  在老機場路這一帶,都是靠劉景鳳這樣的『代收人』將外地菜商和菜農對接起來。但由於這不是一個真正的市場,僱傭工人很難。劉景鳳找遍了周圍可找的農民,也只找到了二十幾個。

  董艷麗家是明水縣的,她到這裡走親戚時發現這個工作挺好,就跟姐姐一起來了。她說,頭一次打這個包裝不會打,動作很慢,看那些打得快的,一天就能掙200多元錢。

  對於受僱傭的工人來說,給白菜打包裝是個不累又賺錢的活兒。但對李正虎來說挺頭疼,他說,在山東打包裝的人工費是一個0.55元至0.6元,可在哈爾濱因為僱不到人價格就被抬高了。哈爾濱白菜外銷不但沒有完善的市場,人工費又很貴,這都提高了蔬菜的成本。原本該由菜農賺到的錢,就這樣『四分五裂』地被各個環節分走了。

  李正虎向記者建議:『差距太大了。建議哈爾濱的相關部門、村鎮的領導到外地的批發市場看看,學習學習。』


 

  內銷或外銷:不是選擇題

  楊百順以每公斤0.36元的價格把5萬公斤白菜全賣給了山東菜商,比哈爾濱市區白菜的售價低了兩三倍。對他來說,外銷並不是因為能多賺錢,內銷或外銷從來就無從選擇。『真正的菜農,有幾個能進城賣菜的?跑不過來。沒有外地人來收,我們就完了。不管銷到哪兒,不管價格,能賣出去就行。』

  13日,大趙家屯的楊百順興衝衝地看著自家種的白菜一袋袋被裝上大貨車。他以每公斤0.36元的價格把白菜都賣給了山東來的蔬菜販運商老王。

  這一天,哈爾濱市區秋白菜的售價是每公斤0.8元—1元,比楊百順外銷的價格高出兩三倍。

  哈爾濱市年年給菜農進城賣秋菜開通『綠色通道』,為什麼不把菜拉到市區賣?楊百順對記者說:『一家種七八畝地,產量就是5萬多公斤,三四口人一起砍一天也就能砍5000公斤,砍不過來就得僱人砍。每家的勞動力一般也就是四口人,兩個人在地裡、兩個人把菜拉路邊來賣。秋白菜集中上市期也就十來天,這幾天如果不把菜砍下來就等著爛地裡吧。去城裡賣跑不過來,而且也沒有駕駛證,去城裡哪兒都不認識,選賣菜點、衛生什麼的一大攤子事兒呢。』

  『要是沒有外地人來收就完了。』楊百順感慨,『年年哈爾濱市都吃不了這麼多白菜,我們就是靠外銷,只要有人來收,不管銷到哪兒,不管價格,能賣出去就行。去年外地來收購的就少,最後上凍前的那幾天,市裡的小菜販子來「撿便宜」,一斤就給3分錢,愛賣不賣,我不賣有的是賣的。我僱人砍菜1個小時還得七八塊錢呢,最後我就是沒賣,菜全爛在地裡了。』

  今年讓楊百順和他的老鄉們感到興奮的是,外地來收菜的人很多,到處都是。雖然秋菜沒賣完,我市還無法統計秋菜的外銷量,但楊百順感覺至少得比去年多一倍。菜商老王則認為,多兩倍也不止。這幾天在高速公路上,他看到一車車的哈爾濱白菜運出去。

  『外地需求量這麼大,如果等兩天,會不會價格更高一些?』面對記者這樣的想法,楊百順直搖頭:『有來收的就得趕快賣,誰也說不好菜價是會漲還是會跌,過兩天可能連個收菜的都沒有了,這個誰也賭不起。』

  年年種白菜,有豐產有減產,但楊百順的收入最鼎盛時也就是一畝地收入6000元。今年白菜種植前期乾旱後期多雨,我市的白菜普遍減產。正常年份白菜畝產7500公斤,今年平均每畝減產2500公斤,加上種菜成本的上昇,別看今年白菜上市價比去年高點兒,但菜農的收入可不會提高,楊百順預計每畝可收入四五千元。

  『錢都讓小販子賺去了。』大趙家屯一些年輕的菜農更敢說話,圍著記者說:『小菜販子最賺錢,拉到市裡菜價就翻番,可我們菜農拉不過來啊,只能批發給他們。我們多希望能和城裡的餐桌對接啊。』

  年輕菜農的這種想法在我市還只是一個『期望』,在張家口卻已成真。去年,張家口以市縣蔬菜聯合會為紐帶,以蔬菜專業合作社和京張示范社為基礎,覆蓋市、縣、鄉、村四級的供京蔬菜產銷協作網絡已初步形成,當年就有600萬公斤『壩上蔬菜』通過『農超對接』進入北京市12家超市銷售。


 

  冰城建設蔬菜市場勢在必行

  哈爾濱的白菜被打上包裝,掛上其他地方蔬菜品牌的標簽。『我市明明有自己的蔬菜品牌,卻因為銷售不正規,菜農吃了不少「暗虧」。』白志懷說,『我市無論秋季、夏季,都有大批蔬菜被運往上海和江浙一帶,建設大型專業的蔬菜批發市場勢在必行。』

  『河北壩上以前很窮,現在靠種菜都富裕了,哈爾濱種植蔬菜的氣候和地理條件這麼好,農民應該能靠種菜致富。』老機場路的菜田旁,李玉虎對哈爾濱秋菜外銷的現狀表現出遺憾。

  記者從省出入境檢驗檢疫局了解到,我市秋菜的出口量到目前為止還是零。植物檢驗處的負責人告訴記者,蔬菜出口在各方面的要求都很高,哈爾濱的秋菜目前還達不到出口水平。

  記者注意到,在李玉虎收購的所有哈爾濱白菜的包裝上都印有『樂果』字樣。這是怎麼回事?市農委蔬菜處副處長白志懷對我市蔬菜的產銷及其中存在的問題了然於心。他說,我市蔬菜的質量和安全性這些年一直在提高,多年前,我市市郊的秋菜已達到了100%無公害種植,這兩年,又向有機蔬菜的方向發展。同時,也注冊了商標,像『平房牌』白菜等,注冊商標的蔬菜有幾十種。但由於銷售的不正規及各方面意識的落後,我們的蔬菜品牌沒有叫響,反而被一些外地菜商從地裡直接收購來後,掛上其他品牌。

  我市秋菜上市期短,到底需不需要建設大型蔬菜批發市場?白志懷認為,為了叫響冰城蔬菜品牌,也為了增加菜農收入,我市建設大型蔬菜批發市場勢在必行。他說,別看秋菜集中上市期也就一個月左右,但它決定著很多農民一年的收入。同時,我市夏菜外銷量也很大,每年都有大批番茄、甘藍、洋蔥被運往上海和江浙一帶。因此,我市各級政府和管理部門近年來一直沒有放棄建設大型蔬菜專業批發市場的努力,包括在香坊區向陽鄉等地都建設過5000至10000平方米的蔬菜市場。只是由於管理和配套服務設施滯後,以及有關部門和菜農的銷售意識問題,都沒有經營好。

  據介紹,在今年夏天舉辦的第21屆全國城市『菜籃子』工程建設聯絡網絡會議上,我市提出將從今年開始到2015年,利用5年或更長的時間,重點按照郊區現代蔬菜產業示范圈,哈肇路和哈五路沿線百裡蔬菜產業基地示范帶規劃布局,發展標准化蔬菜產業基地。全市蔬菜種植面積將達到210萬畝,產量600萬噸,爭取產值60億元。並將扶持建設兩個蔬菜批發市場淨菜專營區。

  白志懷認為,要實現以上藍圖,我市蔬菜銷售環節滯後的現狀亟待改變。此前幾個蔬菜批發市場的夭折,並不能說明我市不需要這種專業銷售市場,而應吸取以往的經驗和教訓,在建設的同時,做好組織和服務工作,盡量滿足外地菜商和本地菜農的需要;同時也要考慮到冬季綜合利用問題,搞好市場的經營。只有這樣,纔能有效促進我市夏菜和秋菜的外銷,切實增加菜農的收入。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張喜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