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佳木斯
搜 索
佳木斯『城中村』變身衛星鎮 縮小城鄉差別
2010-10-19 10:20:47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李寅喬 劉億服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0月19日訊 在小城鎮建設中,佳木斯市將城鄉結合處的建國、長發、四豐、敖其、江口、望江等6個鎮確定為衛星鎮,彌合『城中村』二元經濟結構斷層,縮小城鄉差別和工農差別,在加快衛星鎮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促進城市經濟發展。

  佳木斯小城鎮數量多、規模小,布局分散,由於長期受觀念、體制和經濟條件的制約,小城鎮發展相對滯後,城鄉二元結構問題突出。建國、長發、四豐、敖其、江口、望江分布在該市中心城區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最遠的鄉鎮距市中心區車程不過十幾分鍾,因此被稱為『城中村』。這些『城中村』雖然身居城市,卻以傳統耕種為生,且存在著農業土地面積小、現代化程度低、農業規模效益難以產生等先天性發展難題。特別是隨著佳木斯城市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城中村』對經濟發展的制約性和不和諧性越來越明顯,二元經濟結構造成的斷層在經濟發展、生活質量等層面相繼浮出水面。

  一方面是城市發展受空間限制,一方面是『城中村』社會經濟與城市差距越來越大。佳木斯市適時提出了以衛星鎮建設破題的發展思路,通過推進『兩高、兩區、四城、六鎮』建設,進一步加快城市改造建設步伐,提昇城市綜合服務功能,提高城市綜合實力和整體競爭力。圍繞構建城鄉一體化格局,以城市中心區緊密相連的六個鄉鎮為突破點,將六鎮從傳統農業中解放出來,按照各自既有的特點准確定位,在解決斷層問題的同時進一步推進小城鎮建設,以此作為解決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縮小城鄉差別、工農差別,加快經濟快速發展的治本之策。在衛星鎮建設過程中,佳木斯確定了『三化相融』的原則,實現城市化、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促進、相互作用,推動小城鎮建設。

  曾經靠天吃飯的六個鄉鎮被確定為城市衛星鎮後,各自根據自身優勢找到了發展定位。長發鎮秋果飄香、金谷誘人,特色農業城鎮發展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拔地而起的江口鎮中心社區綜合商貿小區正成為江口鎮的新地標,很多農民都住上了有水、有電、有熱的樓房。

  四豐山景區周邊的新豐、新鮮、花園、四豐和陶家等村居民更有感慨。居民劉勝利告訴記者,他家原來只有不到6畝地,以種地為主要經濟來源,過著能吃飽、吃不好的日子。旅游型城鎮的定位和四豐山景區的建設給劉勝利的生活帶來了變化,他把位於進入景區沿途的房子出租給餐飲經營者,將土地租賃給村民,一家三口到城市打工,一年純收入比原來翻三四番。

  敖其鎮赫哲族居民的魚皮畫展室吸引著八方來客,民族特色旅游成為這個村新的經濟增長點;望江鎮工業園區入駐企業逐年增多,糧食加工、門業加工等大規模生產企業從城市中心退居至此,望江在分擔城市工業企業外遷和承擔招商引資新建企業科學布局的同時,實現了自身經濟社會的繁榮發展。

  這些原本是佳木斯社會經濟發展梗阻的城中村,正因衛星鎮的建設而一一破解。6個衛星鎮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建設總量是前5年的總和,道路、亮化工程等基礎設施與城市配套相連,使佳木斯『南湖北島,一橫四縱』的遠景初現端倪。

責任編輯:丁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