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片

資料片
東北網10月21日訊 我國第27次南極科考隊將於下月初起程,黑龍江測繪局4名隊員將隨隊前往南極。日前,中國第27次南極科考協調會在京舉行。據參加會議的黑龍江測繪局極地工程測繪中心主任吳文會透露,今後,我國除通過每年1次的南極科考獲得南極各項數據外,還將通過衛星遙感技術,觀測南極大氣、地表、海洋環境等數據變化。
3名隊員去中山站1人赴長城站
據介紹,參加第27次南極科考的黑龍江省4名隊員中婁權力、朱李忠和陳迎浚3人去往南極中山站,而姚正明則前往南極長城站,他們將負責衛星遙感技術長城站、中山站現場數據采集、試驗和驗證等工作,該項工作計劃在2011年完成。目前,各種設備的調試、安裝及材料的准備已經全部結束。
昆侖站未來將成『越冬站』
據了解,我國昆侖站的建設目標是成為一個『越冬站』,使我國南極考察隊員能以昆侖站為依托,在高寒缺氧、極端惡劣的南極內陸冰蓋最高區域,常年開展冰川學、天文學、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大氣科學、空間物理學等領域的科學研究。為此,我國今後將大力加強昆侖站自身保障條件建設,在站區的生活設施、通信、發電、供暖、氧氣應急供應、醫療保障等條件能保證人類生存時,方纔考慮派遣隊員越冬。同時,我國還計劃組建一支內陸車隊和飛機應急救援體系,在中山站建立車隊和飛機的伺服保障系統,保證昆侖站的日常補給,以及越冬人員在極夜緊急撤離時具備各種生命保障條件。
數據采集後可在國內進行觀測
吳文會介紹說,隨著我國遙感衛星的發射成功,使遙感技術理論與技術應用迅速發展,南極科考也進入了一個嶄新時代。據介紹,衛星遙感是用電磁波與地球大氣、地表、海洋環境相互作用的散射與輻射來進行南極觀測。通過南極現場科考和衛星遙感獲取各種數據和信息,人類對南極的了解將更加深入,目前,我國衛星遙感與對地觀測技術在世界處於領先地位。『各項數據采集完成後,科研人員就可以坐在哈爾濱的辦公室裡對南極進行觀測』。吳文會說。
據悉,中國第27次南極科學考察科考隊將於11月5日從上海起程,在深圳停留2天,裝載直昇飛機,並參加深圳市政府舉行的歡送儀式。11日由深圳鹽田港出發奔赴南極,11月22日到達澳大利亞弗裡曼特爾進行補給,12月7日到達中山站進行卸貨,隨之開展科學考察作業。科考隊將於2011年3月1日撤離中山站,預計4月初抵達上海。
昆侖站冬季最低氣溫-82.3℃
據了解,作為人類迄今在南極地區建立的海拔最高的科考站,我國南極內陸昆侖站的建設正從目前的『度夏站』向今後的『越冬站』穩步推進。
據介紹,昆侖站所在的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冰穹A地區,海拔4000多米、冰厚3000多米,年均氣溫零下58.7攝氏度。即使在夏季,氣溫也在零下35攝氏度至零下45攝氏度,冬季測得的最低氣溫達到零下82.3攝氏度,高寒缺氧的惡劣環境非常不適合人類居住。因此,昆侖站目前還是一個『度夏站』,我國南極考察隊員每年夏季到昆侖站進行科學考察。
經過我國第25次、26次南極考察隊員的建設,昆侖站的站區建築、基礎設施及其周邊布設的科學觀測系統等,現在均已粗具規模。站區一期工程236平方米的建築自從2009年1月落成以來,經過近兩年極端惡劣環境的考驗,整體情況良好,未見基礎不均勻下沈和水平位移,建築鋼結構連接處也未見裂紋。
南極冰蓋昆侖機場已建成
為今後在冰穹A地區鑽取極具科學研究價值的深冰芯,我國考察隊員已在昆侖站開闢了一個長40米、地下深3米、寬5米的深冰芯鑽探場地。在交通基礎設施方面,修建了一個4000米長、50米寬的昆侖機場,在中山站到昆侖站之間修建了一個600米長、50米寬的中繼機場,同時在站區儲備了60噸航空煤油以及約80噸的建材、器材和生活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