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齊甘高速:修十年路面 建百年大橋
2010-10-22 09:08:38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0月22日訊 今天,100多公裡嶄新的齊甘公路已展現在我們的眼前,齊甘項目的主體交工,打通了我省通向內蒙古的通道,實現了綏滿公路黑龍江省內段全線以高速公路貫通的目標。近日,記者從齊甘公路的起點出發,一路上都在尋找一個答案:該項目曾在全省率先提出『修十年路面建百年大橋』的目標。記者力求從料場、拌和站、實驗室、施工駐地等建設場面和細節中,挖掘出建設者是如何將設想變成現實的。

  小碎石裡有大學問

  在齊甘項目A1標段實驗室裡,一個樣本架吸引了記者。這裡整齊地擺放著四層每層六瓶不同規格的碎石樣本,路基路面施工需要這麼多種碎石嗎?正在試驗室檢測的監理工程師楊剛告訴記者,按照慣例,一般高速公路石料規格為四到五個,齊甘指揮部要求施工方必須采用六個規格石料混合攪拌施工,增強路基硬度,提高路面質量。

  齊甘項目指揮韓存玉讓現場的工作人員對攤鋪路基的六個規格石料進行測試,並告訴記者這其中的學問。在材料的選擇上,他們全部選用高標准的玄武岩,聘請了江蘇交科院和東北林業大學的技術服務組,按一定頻率檢測,合格料纔允許進場。在石料的選擇上,他們調查了周邊100公裡范圍內的34家料場,進行取樣、試驗,用數據說話,確定基層可以選用的10個料場,面層7個料場,繪制成料場分布圖,為施工單位提供參考。同時,還規定料場的篩孔規格,根據工程需要有意向加工,並要求施工單位一個熱拌站只能用一個料場的碎石。

  小碎石裡為什麼包含這麼多的環節?該指揮部的技術人員說,要想質量上臺階,必須從第一關入手,把住材料進場關。路基路面施工,材料的選擇十分關鍵,該項目選用六種規格的碎石,是按照國家規范進行級配基礎上的一種創新,在全國也是最先進的。

  萬組檢測數據用事實說話

  各公路建設項目質量出現重大問題,就是『100減1等於0』,這看似並不成立的算式,就是省交通運輸廳提出的公路建設質量要求。

  齊甘高速公路建設質量管理嚴格執行了這樣的要求,一切經過檢測,一切靠數據說話。

  路基復檢彎沈5800次,合格率達100%;基層底基層強度458組,合格率達100%;基層底基層厚度165組,合格率達100%……這一組組數據就是齊甘項目質量檢測的一個縮影。

  在A6標段,實驗員馮艷君正在和兩名同事對剛剛完成基礎作業的路面進行質量抽檢,每隔25米取一個樣兒,兩三個小時就能出結果,每天做著重復的工作。可從她那認真專注的神情,看得出這件工作在她心中的重要性,馬虎不得。

  采訪期間,記者了解到,在『施工規范』基礎上,指揮部結合項目建設特點,制定下發了8本標准化手冊,151項制度,13個施工工藝流程圖,18個施工作業指導書,對項目施工進行技術指導。

  千餘臺先進設備為質量把關

  在A6標段施工現場,一臺寬12米的大型攤鋪機格外引人注目,每天正常攤鋪作業裡程可以達到一公裡。承擔A6標段施工的龍建路橋二公司項目部工長陳郁告訴記者:這種先進的設備可以一次性成型,最後攤鋪厚度可以達到36厘米,能夠保證路基質量。

  在A1合同段試驗室,一個嶄新的混合料振動成型儀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在場負責A1合同段施工生產的龍建路橋四公司副總經理劉樹軍說,這個結構形式參照美國進口的振動壓實儀,無論是從振動頻率還是振動力上,比以往的設備的確先進了很多,使室內試驗更接近現場實際,充分發揮試驗對施工的指導作用。

  設備進行更新的不止是這件試驗設備。副指揮董宏斌告訴記者,為確保路基路面施工有序進行,指揮部要求各施工單位在瀝青混合料拌和站的選擇上,統一采用4000型,冷拌站全部采用600型,攤鋪機全部采用中大DT1600型,先進拌和站的投用使配合比更加精細,品質和產量得到充分保障,解決了混合料攤鋪過程中的離析問題。另外,全線各單位無論是挖掘機還是壓實、裝載和試驗設備,都進行了更新。

  大橋施工的無數個『再一次』

  齊甘項目的嫩江特大橋是項目的節點工程。這座跨嫩江最長的特大橋,是通往內蒙古地區的重要通道。全長3975.5米,橋面寬度26米,全部采用肋板式橋臺,鑽孔樁基礎。

  A3合同段項目經理宋景波告訴記者,為了把特大橋鑽孔樁施工的誤差降到最小,他們專門為測量班配備了兩臺最新的全站儀和水准儀,測量人員專注精字,重在細致,在每階段的澆注中都做到:埋設鋼護筒前測一次,埋完後測一次;鋼筋綁紮前測一次,綁紮後再測一次;混凝土澆注前測一次,澆注後再測一次,在這無數個『再一次』的精工細做中,工程技術和施工人員不知多流了多少汗,多犧牲了多少寶貴時間,多消耗了多少精力,但贏得了質量,贏得了信譽。

  指揮韓存玉說,在整個大橋工程施工中他們采取了平行作業的方式,樁基、承臺、墩柱、箱梁,就如流水作業一般,彼伏此起,有序展開,將有限的作業空間開發使用到極致。在箱梁施工中,項目部摒棄先前乾完一道工序再開另一道工序的老套路,而是第一道工序的開始同時也是下道工序的條件,監理旁站,安全管理緊盯,每個操作者的全部神經都聚集在各自的手上。

  低溫施工贏得的不僅僅是時間

  齊甘項目始終把嫩江特大橋的施工作為項目的關鍵點、難點,科學安排施工組織計劃,積極應對施工難題。為了讓3975米長的嫩江特大橋在汛期到來之前出水面,他們采取了冬季低溫施工的方式,整個冬天只從臘月二十五休息到正月初七,在全省第一次采取廠房式作業,全部工藝在室內完成。為確保工程質量,指揮部強化施工管理和質量控制,要求各標段實行24小時滾動加溫保溫措施,每隔2小時測量環境溫度及大棚溫度。冬季施工縮短了工期,為項目贏得了時間,科學的管理保證了低溫施工的質量,贏得了合理工期、合理進度。

  不僅是大橋施工安排如此細密,今年施工期的每一個時間控制點都在指揮部的掌控之中。記者手中有這樣一個表格,從3月25日到10月30日的25個時間控制點,清晰地標注著最早開工時間控制點、最遲完工時間控制點、分項工程名稱。據了解,他們對工程工期的評估不僅是按日歷天數計算,還考慮到有效天數和作業天數,做出合理計劃。

  齊甘建設者用他們的行動向我們詮釋了細節決定成功的真理。正是這樣的精細化管理,正是這樣的標准化作業,去年開工的齊甘項目纔能在金秋十月,又為我省乃至國家高速公路網填上了濃重的一筆。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