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委書記杜吉明在茄子河區中心河鄉中心河村查看棚室西紅柿收成情況。 楊帆攝
東北網10月26日訊 俄羅斯市場上,大蔥、番茄、大頭菜等價格,分別是我市市場的17倍、13倍、10倍……在不久前召開的市委工作會議上,市委書記杜吉明用自己在俄羅斯市場上拍攝的一張張照片,為廣大農民細算了一筆發展特色農業的經濟賬。
從農村走出來的市委書記為廣大農民算得這筆經濟賬一目了然、淺顯易懂,一時間成了村莊院落、田間地頭的熱門話題。農民們合計出一個理兒:在『特』字上下功夫,就是一本『致富經』,念好這本經,就有好日子。
到本溪三城市取經,入農家實地踏查,進俄羅斯市場問價格……始終對農民懷有特殊情結的市委書記杜吉明用學取的經驗、生動的實例、細算的經濟賬,證明建設農業特產之鄉絕不是一時決策,絕不是心血來潮。作為我市『五個發展定位』之一,這個決策是符合我市實際的富民工程和戰略選擇,方向對頭,路子可行,前景廣闊。『堅持以資源優勢為依托,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質量效益為核心,以農民增收為目標,全面加快農業特產之鄉建設步伐。』杜吉明的一番話,再次吹響了發展特色農業的『致富衝鋒號』。
茄子河區中心河鄉中心河村的蔬菜小區遠近聞名,從壽光引進的符合俄羅斯人口味的西紅柿——改良佰利,種植面積65畝,僅7月份就銷往俄羅斯24萬斤、銷售收入21.6萬元。市委書記的經濟賬,攪動著村民的心。連日來,村民王文新、王澤元、姜明、莊濱江經常聚在一起『密謀』特色種植的事兒。
說到特色農業,老實巴交的王文新眼裡流露的是喜悅,話也多了起來。今年,王文新光靠種柿子就收入近10萬元,嘗到了種柿子甜頭的王文新,掰著手指給記者算了種植大棚西紅柿與玉米的收入對比賬:種一畝大棚西紅柿能收入3000多元,種一?地大田收入也就2000元。一?地玉米掙不過一畝地柿子,種大棚西紅柿比種玉米更劃算。摘下西紅柿,還可種上大白菜。抱著14斤重的一棵大白菜,王文新高興地告訴記者,今年韓國泡菜危機也給他帶來了商機,種大白菜又給他帶來一大筆收入。
『過去那些老傳統、老觀念落伍了,洋菜中種、野菜家種、南菜北種、夏菜冬種,打特色牌、打季節差,市場需要什麼就種什麼,什麼賺錢種什麼,纔能有收入賺大錢。你看,我們種西紅柿,銷往俄羅斯市場,不出家門口就賺錢兒。』村民莊濱江認准了發展特色農業這條道兒,明年他還要擴大種植西紅柿的規模。
在思想上走過一段彎路的村民姜明認清了方向:我們村種植西紅柿的規模還不大,我們哥幾個商量了,靠『單打獨斗』不行,還是要擴大種植規模,形成規模較大、集中連片的特色種植『集團軍』纔更有效益。
王文新、王澤元、姜明、莊濱江一致認同市委書記的經濟賬:這筆賬算得細、算得實在,算到了農民的心坎上,特色農業這本『致富經』,我們要好好念下去。
杜吉明提出:深入推進城鄉一體化,大力發展特色農業,農民是主體,乾部是關鍵,服務是重點,落實是保證。這話重擊著中心河村村委會主任劉文河,他開始了新籌劃,幫助村民貸款、對上爭取政策、建立合作社和協會,組織農民搞特色農業,帶領農民闖市場,幫助農民賣個好價錢,讓農民的腰包鼓起來。
特色農業富萬家,花開沃野美如畫。這美好畫卷正在我市農村的土地上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