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4日訊 肇州縣托古鄉種糧大戶趙懷纔怎麼也沒想到,還是去年那塊地,還是出的那麼多力,但今年用了膜下滴灌技術,120畝玉米總產21.6萬斤,比去年整整多收了10萬斤。
驚喜的不僅是趙懷纔,還有全市140萬農民。據市農委實測,今年大慶市糧食喜獲歷史性豐收,總產量突破100億斤,比去年增收22億斤,提前兩年實現市委、市政府確定的『百億斤糧食生產基地』建設目標。
有一組數據尤其值得關注,今年全省糧食種植2億畝,總產量首次超過1000億斤;而大慶,今年總播種面積1070萬畝。就是說,我們用全省5%的耕地,產出了佔全省總量10%的糧食。
100億斤從哪裡來?市水務局副局長尹兆合說,首功當屬近年來大力建設的『抗旱保收田』,特別是玉米膜下滴灌技術的大面積推廣。
一直以來,大慶市農業十年九旱。為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近年市縣財政加大投入,僅今年就新增膜下滴灌93萬畝。目前全市『抗旱保收田』已達631萬畝,其中,噴灌370萬畝、膜下滴灌166萬畝、水田95萬畝,全市近60%的耕地不用再看老天『臉色』。大同區林源鎮新村村過去玉米畝產一直在700斤左右,今年他們應用了膜下滴灌技術,畝產提高到2200斤。肇州縣建設『抗旱保收田』70多萬畝,在回春晚、夏季乾旱等不利條件下,今年糧食再獲特大豐收,總產達到28億斤。
轉變增長方式,推動優勢主導產業全面昇級,是大慶市糧食增產的又一主因。在政府的引導下,今年全市高產玉米種植面積750萬畝、優質水稻95萬畝、高粱90萬畝,為增收奠定了基礎。據測算,應用膜下滴灌的玉米畝均增產900斤,且含水量較常年低8%,籽實質量普遍高出一個等級。糧食質量好,買主排隊來。在肇州縣托古鄉宜林村,400多農戶家的玉米,剛在地頭脫完粒,便被『老客』以每斤0.84元的高價全部買走。
科技的廣泛普及,是糧食增產的另一大助力。今年全市推廣實用技術2700萬次,測土配方施肥350萬畝,新增水稻大中棚育秧161萬平方米,玉米大壟寬窄行栽培180萬畝。不論是春耕還是夏鋤,越來越多的農民正在養成一個習慣,莊稼有事兒,第一個想到的肯定是市縣400多名駐村農業技術人員。
還有就是各項惠農政策的落實。糧食直補、農機補貼、農業綜合補貼等一系列惠農政策,不但讓農民心裡熱乎、身上有勁兒,更重要的是,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正隨之改變。近年,全市財政累計補貼近7000萬元,幫助農民建起了271個農機合作社,全市農機化綜合水平達81%,全國領先。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收入更有了保障。據市糧食部門估算:增收22億斤糧食,按市場均價每斤0.72元測算,可增收15.84億元。僅此,全市140萬農民人均增收超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