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哈爾濱VIP人群尋好大米 五常田間地頭迎來尋米人
2010-11-05 10:27:21 來源:哈爾濱日報  作者:葛楠 張金鳴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1月5日訊 董建回頭看了看這片土地,滿意地發動了他的豐田4700。一周時間,他完成了大哥交代的任務。27000斤『稻花香』到手了。為了這些米,董建在五常的田間地頭、農戶家中輾轉了7天,用盡了各種關系。『現在想找點好大米,真是太難了。』董建說。

  輾轉找米

  『今年籌備禮物米這事你去辦吧。』董建知道,哥說這句話就意味著自己要單槍匹馬奔赴五常,開始找米。『記住,我們只要從農民手裡收上來的一手大米,你親自監督脫殼裝箱運送。今年我們要給大概30多個客戶送米,你照著3萬斤收吧。』

  2010年10月26日,哈爾濱的氣溫穿單衣還能湊合。路上,董建就風聞五常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農閑的7月,五常市10餘家私營大米加工廠的老總級人物,相約來到吉林省查乾湖景區度假。12日傍晚,參觀完電視劇《聖水湖畔》的拍攝地,米業老總們心情愉快地回到駐地張羅吃飯,酒桌就擺在月朗風清的查乾湖畔。

  席間,某精米公司的柳老板(化名)發表了即興『演講』,從保證『稻花香』大米貨真價實,到糧食市場前景廣闊,再到企業未來發展藍圖,老柳娓娓道來,如數家珍。

  此時,時鍾指向19時50分,談興正濃的柳老板做夢也沒有想到,就在兩分鍾前,央視財經頻道《消費主張》欄目已准時開播,五常『稻花香』大米被大規模摻假事件正被曝光———柳老板的米廠,因大米攙兌和加香精造假,正在電視裡『露臉兒』。

  香精攙兌『稻花香』,讓董建備感此行不會太好過。車進五常,他隱約感覺絲絲寒意。在和米業老板王立群聯系後,董建決定第二天就下地去收稻子。

  翌日,收稻子的大車已經在門口等候,跟隨董建此行的還有一個叫劉太峰的米伢子(音,意為糧販子)。劉太峰哪個屯子都認識,他熟知誰家的是大河米誰家的是井水米。據當地人講,用河水灌溉的稻花香燜飯不會夾生,而用井水灌溉的稻花香,有時會夾生。當然,董建就要河水米。

  收稻子的過程還算順利,可收到1.5萬斤就有點收不動了。價格也從2.1元/斤漲到了2.8元/斤,但還是不好收。這期間,董建認識了王亞明,王亞明家住長樂朝鮮族自治鄉,家裡擁有3?(約合3公頃)水稻田,種植稻花香2號水稻,『去年10月、11月間,五常水稻收購價格的一路瘋漲,特別像2009年的北京樓市。』

  王亞明說,當時稻谷一天一個價,甚至一小時內的價格都不一樣,五常稻谷價格從入秋的每市斤1.5元、1.7元到1.9元、2元,最後達到2.1元。『農民種地就圖秋天賣個好價錢,去年秋天,農民都樂得合不上嘴。也有不高興的,那是因為賣早了,賣便宜了,越在後面賣,利潤越高。』就是這樣的心態,讓劉太峰這個高手也沒轍了,結果,他們只是從一些急需用錢的農民手裡弄來了2萬斤左右,再加上10月中旬之前幫著收的稻子,正好27000斤。收稻子的整個過程,董建用了5天時間。

  接下來的日子就是監督脫殼包裝,讓稻谷變成白米,因為要送人,10斤、50斤的包裝最常用。董建這回只能只身站在地裡,看著工人乾活。這時的五常,雪已經能夠在地裡站住,實在不行了,他也只好回到車上開暖風熬時間。兩天後,27000斤大米都已經裝好,准備運往哈爾濱自家的倉庫。

  11月2日,董建一家人吃上了他從五常找回來的新米。11月3日,董建將第一份新米禮物送了出去,重量是3000斤。

  收購爭奪

  記者把董建的事情講給五常當地的一位米業公司老板聽,這位老板說,『他這算是下手早的,要是來的晚的話,多花錢不說還未必能收到好米。』

  據了解,現在五常大米產業可謂進入了戰國時代,大大小小的集團、企業都在爭奪收購權。

  除了本地的200家中小企業之外,中糧集團、馬來西亞豐益國際、本土糧食巨頭北大荒米業集團、資本雄厚的東方集團等四大巨頭已齊聚五常。

  『人家是大集團,資本雄厚啊,咱這小本生意實在是沒辦法和他們競爭。』張發(化名)在五常當地經營著一家規模不大的大米加工廠。

  望著空空如也的倉庫,張發一籌莫展。

  『每年只有100萬噸的產量,全中國的人都想要,當然不夠吃了。』

  張發說,『前段時間,央視又曝光了假五常大米的事情,現在真正的五常大米更金貴了,想收更難,買的人多,賣的人少,米農都繃著不賣,等更高的價格呢。』

  董建的不辭辛勞、張發的一籌莫展,其實都是在追逐『五常有機大米』。而至於何謂『有機大米』,說法也不統一。

  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發現,所有『生產有機大米』的地塊,都在較為偏遠的地區。換句話說,離公路都比較遠。

  任先生是一家高端米業公司的老總,在他看來,要想生產出有機大米,至少要符合四條標准。

  『首先禁止使用化學合成的肥料;其二,種植區域要有單獨的水源和排灌設施;其三,以種植區域為圓心,半徑0.5公裡之內不能有交通乾線;其四,種植區應該實施有機化種植三年以上,將土地裡的農藥殘留徹底中和、分解、吸收或者蒸發。』

  任經理提到的這個『有機大米種植標准』,目前還沒有成文的具體規定,只是行業中約定俗成的一種准則。

  因為拒絕使用化學合成肥料再加上嚴苛的生產條件和流程管理,實際上這些頂級大米的畝產量較其他大米的畝產量要低一些。『一般來說,我們的大米畝產量在800斤左右,而其他地塊的產量是1200斤。』任經理告訴記者。

  物以稀為貴。

  定制出爐

  因為好大米稀缺,所以各家收購商都采取了提前動手的方式,定制現在已經成了五常大米收購、生產的主要模式。

  『訂單農業』是被大集團所廣泛采用的一種模式。『訂單農業』模式,即稻農與大米生產、銷售企業簽訂合同,從種子選種到田間管理,到收割,完全按照規范耕種,秋季的時候,企業按照事先協商的價格收購稻農的水稻。如果收購價低於市場價,生產廠家要補上不足部分,如果收購價格高於市場價,廠家也絕不反悔,這樣做的結果是:稻農不會在價格上吃虧。

  『訂單農業讓農民受益,但最大的受益者是企業。』哈爾濱金膳道米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玉河坦言,『如果你想真正把五常香米做出名堂,「訂單農業」是最有力的質量保證體系。從選種到最後變成亮晶晶的大米,每一個環節都在掌控之中。』

  張玉河說,兩年前,他在五常市長樂鄉成立了自己的農業合作社,並在社員中推選出5位理事,代為行使監管權力,『我們打的是「純有機大米」牌,合作社形式是保證大米質量,同時也是保障農民收益的最有效途徑。』

  大米的後期精加工、保存乃至營銷模式被各家頂級大米企業視為商業機密,沒有人願意公之於眾。但據知情人透露,這其中的環節頗為復雜,也具有相當的科技含量,為了讓終端消費者能吃到真正頂級的大米,周折頗多,費用頗多。

  據知情人透露,水稻收購上來之後首先是要脫去稻谷的外殼,粗加工成糙米,然後儲存在恆溫恆濕的庫房內。待北京的銷售點要貨之後,再用專用車輛運到北京。等到終端客戶打電話定購時,北京的銷售人再把糙米加工成精米,送到客戶手中。

  『這樣就從環節上避免了大米品質的下降,也避免了摻假現象的出現。』知情人告訴記者。

  頂級體驗

  『吃大米要按照每頓飯的用量臨時購買,這可不是憶苦思甜,而是一種時尚。』在北京工作的哈爾濱老鄉張先生在電話裡告訴記者。

  張先生是一家米業經銷公司的VIP客戶,每次有朋友來家裡吃飯,他都會給這家公司打電話,即便是只要一斤米,公司也會直接送到張先生的家裡。

  據張先生介紹,這種定制的有機大米56元一斤,而且『只能用會員卡買,其他渠道買不到。』

  而據張先生透露,要成為該公司的會員其實門檻也不高,『只要每個月能消費兩箱米就可以,大概是20—30斤。』

  至於這種頂級大米的口感,張先生也只是表示比其他大米好一些,究竟好在什麼地方,他也說不清楚。真正令他感覺物有所值的其實是這種體驗式的消費方式和定制式的服務。

  『作為食用者,我上網就能看到產地田間地頭的圖片,能知道當地的氣溫、水土、降水,甚至知道他們用的是什麼肥料,怎麼種植的。而且每一袋大米上都標記著種植戶的名字、電話號碼、身份證。我感覺挺放心。』張先生說。

  隨著物質條件的改善,人們越來越注重身體健康,而在注重健康消費的同時,體驗式的消費方式也愈發受到高端人士的青睞。

  定制大米,吃的是健康,享受的是體驗式的消費過程。

  一定程度上說,高端消費本質上可以理解為一種體驗式消費。尤其對那些相對富有、期待高品質生活,卻不一定有體驗機會的消費者而言。適時並以恰當的方式傳遞自己的產品,纔是一個聰明的引導角色。

  『消費者從買東西慢慢變成買文化,買背後的一個體驗,我覺得這是一個最大的改變。』專事消費者研究的翟永康告訴記者。的確,體驗是在這場消費變革中的核心因素。這同時意味著,這些顧客能讓公司獲得更高利潤,而企業必須為此付出更多心力。董建的例子恰恰證明了這一點。

  『消費者現在可以接觸到更多新渠道,當他們了解到存在多元化的產品選擇化時,就會開始尋求獲得這種多元化。』摩立特集團中國區副總裁、亞太區消費品業務聯席負責人唐仕敦說:『他們也能辨識出他們所真正喜歡,能夠代表他們的產品。』

  價值回歸

  2009年,五常水稻價格達到了歷史的最高點。五常現有稻田180萬畝,60萬農民種植水稻,人均種植3畝,按照每畝收獲約1500斤稻谷,每斤賣2元錢算,2009年,五常農民人均種植水稻的收入可達到約9000元。

  『人均年收入9000元,這個數字甚至超過了五常城區百姓的收入。這麼說吧,去年五常農民種一年水稻的收入,相當於黑龍江其他地區農民種水稻兩年的收入,你說農民能不樂嘛。』五常市大米協會會長秦利明說。

  大米只是一個例子,專家認為,農產品漲價,背後折射出的是農產品價格長期被低估之後的價格回歸,農產品價格上漲將是一個長期的趨勢。

  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副司長周望軍認為,長期以來,農產品價格被低估了,農民收入的增加是一種正常的價值回歸的體現。

責任編輯: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