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新聞網訊 在鶴崗市萬源油脂公司的廠房裡,廠長高德軍正忙著指揮工人檢修機器,『經過機器一加工,米糠變廢為寶了,米糠油在市場上一公斤能賣到50多元。』高廠長說,公司年加工米糠6萬噸,是省內唯一的一級米糠油生產企業,產品供不應求。
稻谷加工成大米、稻殼可以發電、稻殼灰制成白炭黑、米糠可以制成油……稻谷經過深加後可以得到三十幾種產品,使水稻每噸增值1000多元,比傳統的制米可增值十幾倍。
目前,水稻加工業已成為鶴崗市除煤炭產業外的最大產業部門,安排就業上萬人,全市水稻加工企業達130餘戶,水稻年加工能力504萬噸,企業資產總值21.7億元。
在萬源糧油食品有限公司的新廠區裡,四五層樓高的米倉、稻殼發電廠房、新鋪的水泥路面都顯示著這裡的規模。『再有兩年,公司將實現年加工稻谷200萬噸,形成水稻副產品的全產業鏈循環經濟,成為全省乃至全國規模最大、加工鏈條最長、產品附加值最高的稻米綜合利用龍頭企業。』鶴崗市工信委副主任馬福成已在這裡坐鎮總指揮三年多,對企業如數家珍,他說:『萬源糧油食品有限公司能有如此規模的發展,就是近年來鶴崗市傾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受益者。』
如何解決資源型城市面臨的現實問題,找到煤炭資源枯竭之後的發展道路。2005年,鶴崗市委書記朱清文提出,決不能等著『煤盡城衰』,必須從城市轉型上尋求突破。
思路既定,全市上下開始了對產業結構的梳理,最終一錘定音:鶴崗市要由現有煤炭資源的短期規模開發向發展煤炭後備資源和控制長期開發轉型;由以煤炭采掘為主產業向以煤炭深加工為主產業轉型;由煤炭產業為主向非煤產業轉型;由傳統產業向高新技術產業轉型;由單一主體產業向發展循環經濟轉型;由一次性資源開發向可再生資源開發利用轉型;由資源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轉型;由注重利用市內國內資源、市場向開發利用國內國際資源、市場轉型;由計劃經濟、傳統產業領導和人纔向市場經濟、新型產業的領導、人纔轉型。資源精深加工
作為資源型城市,資源開發一直是鶴崗市經濟發展的最大優勢和最顯著特點,但是資源的開發利用始終處在『原字號』和『粗放型』的低層次。針對這一實際,鶴崗決定圍繞為傳統的資源開發提高高新技術支橕開展項目建設。
煤炭精深加工。加快煤焦化、煤氣化、煤轉電、煤層氣利用四個煤炭轉化產業鏈建設。
食品精深加工。依托現有的400萬噸水稻、100萬噸玉米、100萬噸大豆加工能力以及年屠宰200萬頭生豬的寶泉嶺肉業等項目,著力發展這些項目及周圍產品,將鶴崗建成三江平原優質綠色食品工業基地。
石墨精深加工。鶴崗擁有亞洲儲量第一位的石墨資源,探明儲量6億噸,該市正以此積極對外尋求合作,力爭將石墨及深加工產業建成新的高端產業。
新興產業拉動
如果說現有資源的精深加工是挖潛的話,資源型城市的創新轉型,還需開源,關鍵是發展接續替代產業。根據國家產業政策,鶴崗在電子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與節能技術、資源與環境技術等領域重點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一批信息技術、新型材料等新興產業正蓬勃發展,開啟了鶴崗新興工業化的進程。
電子信息產業。良實科技、銀河電腦等企業開發了面粉麩星計算機識別系統、企業智能管理辦公系統等軟件產品,2008、2009連續兩年得到省專項資金支持。2008年起還相繼實施了康維公司、東方糧油和龍江酒業3個信息化項目,提昇了企業信息化水平。
新材料產業。以弘大管業、鏈小玻璃鋼公司、中岩建材公司、久恆橡塑等企業為龍頭,重點發展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復合增強管材、高強中空型材、新型建築保溫材料及液壓支柱密封膠圈等產品開發項目。
傳統產業改造
醫藥化工、農藥化工和機械加工制造等都是鶴崗原有的傳統產業,但由於企業缺乏研發力量,不能及時更新換代產品、改進生產工藝,產品老化、落後,沒有市場競爭力。為了提高傳統產業的市場活力,他們積極運用國內外先進科技成果和技術改造提昇傳統產業,提高科技含量,增強產品競爭力。
——以三精千鶴藥業、寶泉藥業和雙蘭星藥業為龍頭,重塑鶴崗的醫藥化工業。
——與黑龍江大學合作、投資7600萬元搬遷改造禾友農藥,建設全省大型農藥生產基地。
——制造業以億達工貿、世達農機、新世紀門窗等企業為代表,精細化工以旭祥禾友、佳禾腐植酸等企業為代表進行新產品開發,恢復機械加工業的生機。
對外合作昇級
鶴崗把加強與大企業大集團、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的合作作為引進技術、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載體,通過擴大對外合作,吸收民間資本,夯實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基礎,提昇高新技術產業的檔次。
與中化工程集團合作,引進煤化工多聯產技術,項目遠景投資171億元,年產240萬噸甲醇及甲醇蛋白、甲醛、聚丙烯、二甲醚等多種高附加值產品,總投資69.3億元的一期120萬噸甲醇項目年內將投入試生產;與華能集團合作,引進超超臨界機組技術,華能鶴崗電廠三期工程投產後年可增加發電量120億千瓦時;中岩特種建材成為中國建材研究總院在東北三省唯一的授權企業,雙蘭星藥業成為哈中醫藥大學產業基地,與哈三精藥業合作建設了三精千鶴制藥、與黑龍江大學合作建設了旭祥農藥化工……
鶴崗的對外合作不僅僅體現在項目上,在科研機構和人纔培養方面,他們想的更多、走的更遠。全國第二家國家級重點化工礦產品實驗室、省輕集料及制品質量檢測研究中心、省東部建築節能檢測中心建設均已獲得批復;萬禾園公司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水稻深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並被評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與北京化工大學合作建立的博士生研究基地有望在年內建成;黑龍江科技學院投資2000萬元分三期建設的省煤電化高層人纔培訓基地落戶鶴崗,一期工程已開工建設。到目前,這個市已擁有企業技術研究機構11個,研究生創新基地1個,省級工程中心2個,為助推企業發展提供了強勁的動力。
歷經連續兩輪六年『項目建設年』的苦乾、實乾,鶴崗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成果初現。到2009年末,全市已培育省級以上民營科技型企業59戶,高新技術企業28戶,開發高新技術產品32項,形成科技成果48項,獲得專利23項,有14個項目列入2009年省高新技術項目目錄,3個項目被確定為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全市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產值9.05億元,同比增長35%,比『九五』末期增長183%;實現利稅1.3億元,同比增長22%,比『九五』末期增長70%;高新技術產值佔GDP的比重達到4.6%,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44%。
乘著『優先發展』的東風,鶴崗市高新技術產業花開遍地,果碩枝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