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新聞網訊 『十一五』時期,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和金融危機的影響,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牡丹江市委、市政府帶領全市人民,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放思想,開拓創新,趟出了一條符合牡丹江實際的、具有牡丹江特色的追趕型跨越式發展道路,使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
發展指標實現『三個翻番』。五年內,實現了『財政收入三年翻一番、地區生產總值四年翻一番、固定資產投資五年翻兩番』的跨越式發展,主要經濟指標增幅省內領先,經濟總量位次前移,2009年綜合發展指標躍居全省第一,為未來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發展措施實現『三個迅速』。以超常舉措、超常規發展,迅速擺脫『三低』局面,經濟發展的後勁和可持續性明顯增強;迅速放大開放、旅游、生態、存量等優勢,實現了工業提速、農業提效、服務業提檔昇級;通過大手筆規劃、大投入建設大牡丹江、新牡丹江,迅速改變城鄉面貌,增強城市功能,拉開城市框架,宜居、生態、幸福城市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
發展成效實現『三個提昇』。堅持不要群眾不得實惠的增長,逐年加大民生投入,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改善群眾生活環境,民生質量全面提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藥等新興產業初步發展,光伏、影視、動漫、電子信息等產業初露端倪,產業層次逐步提昇;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四個縣(市)進入全省十強縣行列,物流、金融、商貿功能不斷增強,經濟活躍度全面提昇。
更為彌足可貴的是,經過五年的奮斗,牡丹江全市上下形成了一種不甘人後、不氣餒、不服輸、不言敗的精神風貌,發揚了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精神,克服了『三低』的不利影響,克服了金融危機對外向型經濟的嚴峻考驗,這些都已成為該市今後發展的精神財富和不竭的動力源泉。
『十一五』開創了經濟社會追趕型跨越式發展的新局面,突出表現在六個方面: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發展速度全省領先,是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的五年。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優化。特色農業和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工業產業擴能提檔昇級,現代服務業發展勢頭強勁,非公經濟規模日益壯大,是經濟結構明顯優化的五年。基礎設施和城鄉建設加快。交通、水利、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城市建設和小城鎮建設取得新突破,縣域經濟和城鄉經濟長足發展,牡海寧和綏東穆兩個經濟核心區協調推進,是城鄉面貌變化最快的五年。改善民生成效最顯著。城鄉居民收入快速增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預計年均增長11.3%和17%;城市棚戶區和農村泥草房改造進展迅速,城鎮和農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8.3平方米和25.7平方米。社會保障、科技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是老百姓得實惠最多的五年。生態環保與資源節約取得積極成果。資源綜合利用水平進一步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森林生態、耕地與基本農田得到有效保護,流域水環境和城鎮大氣環境質量進一步提高。地質和氣象災害預測預報與防治工作得到加強,是生態建設不斷加強的五年;改革開放步伐明顯加快。東北亞經濟貿易區開始起步,哈牡綏東產業帶初露端倪,沿邊開放先導區上昇為省級戰略,國際經貿陸海聯運大通道初見成效,對外貿易質量不斷提高,境外工貿區和跨國農業合作發展加快,綏芬河綜合保稅區通過國家驗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