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黑河五大連池龍鎮發展村:『小土豆』的大發展
2010-11-19 09:21:5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王坤 車輪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五大連池市發展村。王勇軍 攝

五大連池市發展村。王勇軍 攝

五大連池市發展村。王勇軍 攝

五大連池市發展村。王勇軍 攝

  黑龍江新聞網訊 土豆的能量有多大?能讓一個當年的上訪村,三年蛻變為五大連池市96個村中響當當的首富村。

  土豆就是『金疙瘩』。農忙高峰時,2000人每天潮湧般到發展村來打工。村裡人均收入由三年前的3600元增長到目前的萬餘元。村民們生活富裕了,小轎車也一輛接著一輛地往回開。

  如今,被土豆點了魔法的發展村,既堅持做大做強馬鈴薯種植鏈條經濟,又及時轉換思路,在依托地緣優勢發展路邊經濟上動起了腦筋,他們敢想敢乾,敢作敢為,用『發展就是硬道理』來鞭策自己。積跬步,行千裡,我們相信,發展村的致富路將越走越寬。

  發展就是硬道理。

  在五大連池市龍鎮發展村,這句話嘮在村民口中,同樣也烙在村民心中,成為這個以發展為名的村莊的座右銘。

  種上土豆眼光不『土』

  土地中找到『金飯碗』

  發展村,村不大,1400多口人,8000來畝地,還多是沙崗地。

  村黨支部書記龐友祥說,雖然村名叫發展,但過去名不符實,多少年也沒啥大發展。

  『俺村這地兒,種啥都乾巴巴的。就是長土豆,個兒大,吃著口感好。』龐友祥說,當年村民都只是把土豆當口糧吃。一個偶然的機會,被父親帶到山東、河北等地的馬鈴薯在異鄉栽培後產量高、品質好,深受當地人歡迎。然後,大家纔意識到,土豆是個敲開致富之門的金磚。於是,父子倆一南一北,廣泛宣傳推銷,並逐漸打開了市場。

  為了促進馬鈴薯產業形成規模、叫響品牌,1998年,發展村將種植的種薯『花525』進行了國內商標注冊,定名為『龍發』牌。目前,每年出產的1萬餘噸『龍發』牌馬鈴薯遠銷山東、河南、河北、遼寧等7個省、40多個市縣,給全村農民帶來五、六百萬元的銷售收入。

  對於從土地上撿到的這個『金飯碗』,村民姜玉祥深有感觸:『今年,我光是賣土豆就賺了十三、四萬元,剛入秋家裡買了臺微型車,現在是吃穿不愁,生活富裕。』他邊說,邊指著院子裡停放著的那臺銀灰色微型車,『有了車就是方便,我家在附近龍鎮農場、二龍山農場還有10多?地,我這也算是實現了開著小車去種地的願望了。』

  姜玉祥還告訴記者,他家的收入在村裡只能算是中等水平,今年入秋以來,左鄰右捨就添了三輛車。


 

  小土豆能量有多大

  『薯經濟』催生首富村

  小小土豆能量有多大?

  ——2009年,發展村實現人均純收入突破1萬元,超過五大連池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千餘元,成了當地的首富村。

  ——村裡成立了馬鈴薯種植協會,引進了『荷蘭七』、『費烏瑞特』等優良薯種,改進田間管理,加大市場開發力度,村每年1200多萬元總產值中有90%來自『薯經濟』收入。

  ——馬鈴薯淀粉加工企業紛紛落戶二龍山、襄河、尾山等鄰近農場,每年總加工能力達50萬噸,漸漸形成『薯經濟』產業鏈條。大量深加工副產品和等外薯成為上好原料,促進生豬、黃牛養殖業的發展。

  ——村裡的種薯種植從一個品種發展到14個品種,種植面積由原來的1萬畝發展到4萬畝,並全部實現訂單種植。

  ——老黨員龐英忠帶領10多個農家子弟遠赴內蒙古種植馬鈴薯,不但每人年收入超過5萬元,還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類似的農民經紀人全村不下10人。

  ——高峰時,日僱工超過2000人,拉動了當地僱工經濟和鐵路運輸業的發展。

  龍鎮鎮長王洪江說,成了馬鈴薯專業村的發展村一招鮮,吃遍天。一些把土地轉包給種薯大戶的農民大搞運輸業,既方便了薯農又獲得了效益分成。馬鈴薯種植業的發展還帶動了『薯經濟』產業鏈條的延伸。

  王洪江說,下一步,發展村的發展將有四個關鍵點來支橕。一是搞馬鈴薯的規模經營,這是拓寬市場的一種手段,『今後,老百姓可以拿著自己的土地入股,變成合作經營,從土地中解放出來的村民就有了時間從事養殖業或發展二、三產業,還能增加一部分收入。』二是計劃投資120萬元,建設年生產種薯3000噸的馬鈴薯種薯繁育中心,目的是讓發展村的種薯更具競爭力。三是計劃投資650萬元,建設馬鈴薯加工廠。『我們要購置一條日處理馬鈴薯500噸的生產線,主要就是為了加工粉條、火鍋粉、粉絲等中端產品,提高馬鈴薯加工產品附加值。』四是計劃投資850萬元,建設年產1.2萬噸的天然飲用蘇打水廠一處,王洪江說,發展村的水質各項指標,經過省權威部門的水全分析,優於相關標准,非常適合建設,該項目建設地點毗鄰吉黑高速公路,交通便利,為蘇打水銷售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簸箕村』成了人氣

  新風貌繪就新藍圖

  這幾年,發展村的村容村貌變了。

  王洪江告訴記者,發展村的地勢呈簸箕形,四周高中間低。以前村裡沒一條硬道,無論陰晴道路中間都有兩個車轍印,車輛一不小心就掉進路邊溝,雨稍大一些,村子裡就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農戶被淹。

  從2006年至今,各級幫扶單位先後投入300多萬元幫助村裡搞基本建設。修路時,黑河軍分區的司令、政委帶著黑河好八連上來了,五大連池人武部領導帶著民兵上來了。老百姓一看,不用發動也呼呼啦啦上來了。三年時間,村裡所有的路面都實現了硬化,所有的村道都進行了綠化,所有的廁所都得到改造。

  新修的文化廣場,原來是個小山包,村民建房都在那取土,久而久之就形成個大土坑。村支書龐友祥告訴記者,這個坑可沒少禍害人,天黑看不清、雨雪天路滑,掉進溝裡摔傷的不下十幾人。村民王長山開拖拉機掉進溝底造成粉碎性骨折,花了2萬多元也沒好利索。老百姓提起這個坑個個咬牙切齒,都叫它『坑人坑』。新農村建設展開後,先後填挖土石3000多立方米,平整場地5000多平方米,又修上了圍欄、鋪上了地磚,種上了花草,安上了健身器械,建起了籃球場,愣是把一個『坑人坑』變成了開心廣場。發展村也被評為省基層文化大院示范村。

  如今,村裡自來水入戶率100%,村內中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住房磚瓦化率98%,有線電視入戶率100%,新農合參合率100%,平均家家手機一個以上,家家都有摩托車,近一半的農戶開上了小汽車……土豆村的變化實實在在。這個簸箕形狀的發展村出名了,除了新農村的建設讓家家戶戶的生活質量如芝麻開花、讓十裡八村的鄉親們著實羡慕外,更是因為這裡背靠國家風景名勝地五大連池,還是京劇《紅燈記》李玉和原型曾生活工作的地方,這些獨特的旅游、文化資源,甚至吸引了著名劇作家何慶魁將一部反映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題材的電視連續劇《幸福和幸福不一樣》的外景地選在了這裡。

  『這就是我們將來發展的另一個優勢。』王洪江說,『發展村地理位置獨特,伸手就能夠著這些國家級的旅游資源,等今年吉黑高速公路建設好了之後,村裡就成了旅游目的地的中轉站。因此,村裡打算整合項目資金,修建進村路口廣場1500平方米,打造一個路邊經濟帶。明年6月份,你們再來發展村的時候,就能看見這條村民出村入村的必經之路了。這樣,村民不出遠門就能賺到錢,發展村的發展前景一定會更加美好。』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