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楊玉民與排異反應斗爭18年 為心移植提供寶貴經驗
2010-11-24 09:26:43 來源:生活報  作者:李華虹 張明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新聞網訊 20日,我國心髒移植術後存活時間最長的『換心人』楊玉民因多髒器衰竭去世。盡管如此,他當初抱著『要麼死了拉倒,要麼活得像個人樣』的想法進行的心髒移植手術,還是創造了多項醫學奇跡。親自為他進行心髒移植手術的哈醫大二院夏求明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術後的楊玉民時刻與免疫排異反應做著斗爭,盡量讓移植的心髒適應自己。然而,最終他還是因抗免疫排異反應藥物的副作用和慢性排異反應,導致多髒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可以說,排異反應已經成為『換心人』存活的最大障礙。

  楊玉民『換心』後 與排異反應斗爭18年

  1992年4月26日,由我國著名心外科專家夏求明教授主刀,為楊玉民成功實施了同種異體原位心髒移植手術。術後,雖然楊玉民需要時刻與伴隨著他的免疫排異反應做斗爭,並得服用、注射大量抗排異藥物,但他仍堅持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術後第二年,楊玉民的妻子懷孕,並生下女兒楊陽。2000年5月,楊玉民騎摩托車時被出租車撞出8米遠,可他只受了一些外傷,心髒完好。術後18年來,哈醫大二院先後為楊玉民做過20多次心肌活檢、10次冠脈造影,共發現排異反應6次。醫院每年都根據楊玉民身體的各項指標,不斷調整用藥和治療,累積了大量醫學資料。

  據夏求明教授介紹,近兩年,由於嚴重的痛風和肝硬化,加之慢性排異反應、免疫抑制藥物的應用、移植年齡的不斷增長等因素,楊玉民曾多次入院治療。

  心移植技術已成熟 延長存活時間是難題

  據了解,楊玉民作為我國心髒移植發展史上的一位特殊人物,集中體現了我國心髒移植從無到有,再到器官移植大國的發展歷程。楊玉民進行心髒移植手術後存活18年的紀錄,帶動了中國器官移植醫學的發展,並為我國心、肺、肝、脾、腎等大髒器移植的快速發展及成功提供了寶貴經驗。

  夏求明教授表示,目前,心髒移植手術已經成熟,很多醫院都能夠開展。但是排異反應的存在,直接影響了『換心人』的存活率和生活質量。

  供體缺乏 每年多人等待心移植

  據介紹,目前全球的心髒移植總數超過7萬多例次,每年大約要進行3000例心髒移植手術,一年的平均存活率為80%。然而,遠期存活率改善並不明顯,生存率仍以每年4%的速度在遞減。

  『隨著醫學的發展,心、腎等大器官移植在技術上已基本不存在問題,主要問題還是供體的缺乏。』哈醫大二院心外科主任蔣樹林告訴記者,每年在該院登記、需要進行心髒移植手術的患者有20多人,但是供體基本為零。沒有供體導致心髒移植手術無法進行,這是全世界髒器移植的難題。

  夏求明教授說,要解決器官移植的問題需要兩套系統工程:一是在法律層面確立腦死亡概念、建立地方性或全國性器官征集和分配體系、開展器官移植機構的資格認證和准入、監控等;二是醫療機構在技術和相關設備上要達到一定水平,保證手術成功。同時,乾細胞、克隆、轉基因和人造器官技術的發展,也將推動器官移植的發展。

責任編輯: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