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換心人之父』夏求明談器官移植現狀及發展
2010-11-24 09:32:33 來源:東北網-新晚報  作者:李華虹 方若冰 楊茉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1月24日訊 『器官移植手術雖然已日漸成為常規治療手段,但准入門檻不能降低,醫生不能隨便參與移植手術。』昨天,84歲的中國『換心人之父』———18年前曾為我國心髒移植術後存活時間最長的『換心人』楊玉民實施手術的夏求明教授,在哈醫大二院向記者詳細介紹了器官移植發展現狀。

  器官移植門檻不能降

  夏求明說,隨著醫學發展,心、腎等大器官移植在技巧上基本不存在什麼問題,已成為常規的治療手段。但技術『普及』了,器官移植的准入門檻不能降低。

  他說,現在有些醫院為了追求一時的轟動效應,從外面『借』人做手術,而術後的支持跟不上,最終導致失敗。他認為,移植手術應堅持准入原則,臨床醫生不能隨便參與器官移植,必須具備專業背景。從更大的范圍看,實施器官移植應是一個團隊的專門化工作,而不是請個人來就做了,要從醫生的資質、醫院的資質等方方面面去限制。

  抗排異仍是移植術瓶頸

  夏求明介紹,楊玉民手術的成功,標志著我國心髒移植技術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而他的病逝,主要是由於抗免疫排斥反應藥物的副作用和慢性排異反應,導致其肝、腎、肺等髒器功能衰竭。多年來,雖然國內專家們在器官移植領域不斷探索,但患者器官移植後的抗排異反應問題至今仍是重大難題,已成為器官移植的瓶頸。現在醫生判斷患者免疫狀況只能依據白血球、血壓、腎功、肝功等『旁證』來判斷,免疫抑制劑的增減很大程度上只能『摸著石頭過河』,亟待相關的基礎研究取得突破。

  夏求明認為,器官移植成功應用於臨床,是醫學發展史上的一個裡程碑。但到目前,器官移植仍然不是對疾病的根本性治療措施,因此目前的重點不應放在擴大臨床應用上,而應對影響其存活時間的瓶頸問題進行全力研究,致力於抗排異反應藥物、克隆技術、人造器官等研究,而不應盲目地、不計後果地進行器官移植手術。

責任編輯:丁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