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24日訊 5年前,寧安農場的『大馬力』開進了周邊農村地裡,『大馬力』不僅犁破了板結的土壤,也開啟了場縣合作的大門。
5年後,在一個個農業產業化項目、木業加工項目、能源項目的推動下,場縣合作、局縣共建由『生』變『熟』,融入了『大牡丹江、新牡丹江』建設的每一個細節。
統計顯示,『十一五』以來,牡丹江市場縣共建、局縣共建項目共計178個,項目資金到位總額27.7億元,合作共建以木業加工為主的工業園區7個,總投資24億元,入駐企業200多家。
從『小四輪』到『大馬力』,從『農業合作』到『產業共建』,從『陌路人』到『一家親』,這些年來,場縣共建、局縣共建,既是描繪『大牡丹江、新牡丹江』版圖的心路過程,也是牡丹江市解放思想,對發展區域經濟不斷深化的實踐探索過程。
產業化共建,讓土地上的生產要素不推自動
2007年,在市十次黨代會上,『大牡丹江』一詞躍然紙上,市委書記徐廣國明確提出,建設大牡丹江,就是要把牡丹江整個區域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統籌發展、共同經營、合力提昇。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帶動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在建設大牡丹江的框架下,如何讓地方、農墾、森工共同唱響『同一首歌』?這無疑是一個重頭戲。
統計顯示,在牡丹江轄區內,共有8個森工林業局和3個農墾國營農場,總面積2.46萬平方公裡,佔全市面積的60.6%。全市建制鎮42個,其中以森工、農墾為主形成的建制鎮9個,佔全市21.4%。
地方、農場、森工同在一片藍天下,卻因體制等原因,使三者之間有了一道高高的『籬笆牆』,大家『老死不相往來』。
『大牡丹江不僅僅是一個經濟概念,它的內涵十分豐富。』『合作發展體現了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是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必然選擇。』於是,拆掉地方和農場、森工之間的『籬笆牆』,在不改變體制的前提下,打破所有制、部門和地域界限,促進生產要素合理流動,一種『不增土地增產出、不增資源增實力』的共建模式在牡丹江市風生水起,而在這其中,農業產業化共建項目則是奏響『開幕曲』的『指揮棒』:
2007年,寧安農墾新城農業示范園動工建設,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資近億元,建設溫室大棚300多棟,示范園區正由示范向引領『轉身』;
2008年,穆棱市與省農科院進一步深化合作。通過院市共建,穆棱市有機水稻種植大戶畝產達到650公斤,種植的有機大豆每公斤市場價比普通大豆高出3元多,農民從共建中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
2009年,投資100萬元的海林市『兩菊』標准化生產示范區項目建設完成。以海林農場甜葉菊糖?廠為龍頭,帶動地方農民甜葉菊訂單種植面積達7萬畝。
正是通過這些農業產業化項目的引領,土地上的生產要素不推自動,帶動了牡丹江市農業產業合作的昇級。統計顯示,自2007年以來,全市場縣共建跨區作業面積達到55萬畝,墾區共為地方代耕土地面積150餘萬畝,標准化栽培技術推廣面積為60萬畝,帶動農村推廣良種面積80萬畝,墾區企業帶動農村種植基地23.4萬畝。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當地農民開始到農場『包地』,成為農場不在冊的『農工』。
正是隨著『大馬力』與『小四輪』的互動,生產要素流動得更加順暢,這又為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
近些年來,依托牡丹江地方發展食用菌技術和市場優勢,森工系統食用菌規模不斷擴大,成為牡丹江市食用菌產業中的一支主力軍;而依托寧安農場現代農業示范園,當地鄉鎮的花卉、蘇子葉等新興種植業方興未艾,成為農民致富的又一新途徑,而在雙方的共同推動下,牡丹江市畜牧業規模不斷擴大、乳肉兼飼牛推廣、牧草種植業發展迅速。
產業共建,讓資源實現更優的配置
行政有區劃,經濟無界限。在拆除『籬笆牆』後,牡丹江市的合作共建,迅速由初期的『聯合』向深層次拓展。
2008年,由穆棱市與穆棱林業局共同引來的『嘉漢木業』二期工程全部完成,投入生產;
2009年,東寧縣與綏陽林業局共同引資5億元的『華富風力發電』項目一期工程完工;
2010年,林口縣與林口林業局共同引資億元建設的大盤道鐵礦項目已基本建成,進入試開采。
……
打開牡丹江市場縣共建、局縣共建的項目冊,一個個已經投產的木業、資源、能源項目,不僅代表著牡丹江市合作共建結出了一個個碩果,也折射出牡丹江市合作共建新的發展方向:合作共建正在由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延伸。
通過合作共建,依托森工局豐富的林木資源以及技術工人、閑置廠房等生產要素,眾多林業局所屬的木業企業在牡丹江迅猛發展的木業產業中『活』了起來。統計顯示,截至目前,全市森工局木業企業已達120多家,企業總資產達5.1億元以上,通過合作共建,盤活企業閑置資產上億元。
資源的重新有效配置,促進了整個區域木業產業的整合,牡丹江市的局縣、場縣共建開始由企業共建向產業共建邁進。幾年來,牡丹江市將園區建設作為容納共建各方資本、資源、技術和科技等要素的有形載體,以多主體共建形成多功能園區。
統計顯示,截至今年10月,牡丹江市與森工局先後闢建了柴河、細鱗河、二道崗、穆棱鎮、東京城等7個以林業為主的工業園區,已有近200家木業企業落戶園區,初步形成了木業企業集群。其中,投資過千萬的木業大項目7個,總投資24億元,過億元項目3個,成為哈牡綏東對俄貿易加工區率先隆起的產業集群。
正是在木業產業共建上的突破,讓合作雙方實現了共贏,並進一步開拓了合作共建的領域和形式。自2007年以來,地方、農墾、森工三方還一道搶抓機遇,充分利用國家『積極推進水電開發利用,促進風電規模化發展』的政策契機,實行『捆綁招商』,使能源開發成為牡丹江市最大的共建項目集群。
目前,全市共建設風電水電項目13個,總規劃投資119億元。其中,過億元項目達到10個。
機制共建,讓資源優勢變經濟優勢
眼下,從南方到北方、從沿海到內地都在打招商引資、大上項目這張牌。招商引資不過是加快發展的一部『常規經』。但在合作共建中,農場、森工的管理機制一時不能改變的前提下,念好這部『經』可是個考驗。
近些年來,圍繞重點產業重點項目,牡丹江市的地方、農墾、森工三家實現了共享招商引資優惠政策、招商資源,聯手開展了招商引資、項目建設,合力成為了三方在招商引資、項目建設中的關鍵詞:
合力亮出大牡丹江招牌。2007年以來,場縣、局縣在招商引資中大力挖掘了各方優勢,建立了項目共引、互幫機制,形成了凝聚合力共同開展招商引資工作的新局面。寧安、穆棱、東寧等縣(市)先後制定了互利互惠的政策,不斷探索以不同方式入股的股份制合作機制,共同對水能、風能、旅游等資源進行開發建設。以盤活森工閑置資產為目標,穆棱、東寧、林口等縣(市)還通過資產置換的方式,『打捆』進行了招商。同時,地方、農墾、森工還實現了共同包裝項目,共同建立項目庫,共同打出了『大牡丹江』的旗幟。
合力打造大牡丹江的服務平臺。近些年來,地方、農墾、森工還合力打造經濟發展園區,完善開發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服務體系建設,為招商引資、項目建設提供發展平臺。本著資源共享的原則,牡丹江市還與農場、森工共同建設開發區分區、創業園區或項目集中區,將各項園區優惠政策效應實現了最大化。
合力營造大牡丹江的招商環境。近些年來,場縣、局縣雙方還進一步優化了經濟發展環境,先後建立了綠色審批通道,對農場、森工局新上項目和在建項目,需縣(市)政府審批或協調的,實行快辦快批,特事特辦,在限定的時限內完成審批手續,促進了共建項目的大引進,企業的大入駐。
正是有了這樣的合作機制,在海林林業局的支持下,威虎山旅游景區游客迎門;東京城林業局在打造園區中,主動取消了『地撥費』,對進入園區的地方木業企業購買木材優先供給、劃撥和拉運,僅取消地撥費一項就讓東京城林業局每年減收100餘萬元……
『十一五』以來,在場縣共建、局縣共建的強力推動下,原來同一片藍天下,同一塊土地上的『陌生人』,如今變成了『好鄰居』、『好親戚』。展望『十二五』,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下,在牡丹江市『兩權一化』的有力推進下,地方、農墾、森工三方將更加緊密地攜手,共繪『大牡丹江、新牡丹江』的美好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