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齊齊哈爾11月25日訊 如今,各種各樣的現代化農機設施快速進入農業生產中,土地規模經營的比重越來越大,人力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弱,這些脫離了土地羈絆的農民又該何去何從?如何在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致富增收之間尋找到統一點?
我市有174.8萬勞動力資源,勞動力轉移就業已經成為農村『第一經濟』,也當之無愧是農民增收的一個主要渠道。今年全市轉移農村勞動力107萬人,實現勞務收入76億元,超額完成了年初制定的轉移農村勞動力達到100萬人、實現勞務收入70億元的工作目標。
我市通過政府、『能人』、中介組織和勞務基地聯動,勞務輸出由『游擊隊』式的輸出向有組織的『集團軍』輸出轉變,實現了農村勞動力轉移由數量擴張向數、質並重轉變。全市轉移農村勞動力中,從事企業管理和技術工種的有23萬人,出租車司機、『亮心大姐』家政服務、EOW電工電子、美容美發等勞務品牌叫響省內外,提昇了我市勞務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農村勞動力也開始由異地外埠轉移為主向內轉和外輸並舉轉變,全市向省外轉移農村勞動力50.8萬人,勞務輸出萬人以上的城市有11個。
『由於學習成績不好,初中畢業後,我就想到外面闖闖,可自己文化不高又沒技術。後來我們縣舉辦了技能培訓班,我就選擇了其中的焊接專業。現在我一個月基本工資就能拿到3800元,比一些大學生掙得還要多。』在寧波滿祥船舶制造公司務工的依安縣農民工楊洪林說。我市把增強農民就業能力作為根本,快速適應國家陽光工程培訓內容和就業方向的調整,以培養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所需各類人纔為重點,整合教育培訓資源,創新辦學方式,強化項目管理,推動陽光工程培訓項目,今年全市認定陽光工程機構63家,年培訓能力達7.5萬人。
『內展、南擴、北進、外拓』一直是我市的勞務經濟發展戰略,今年我市更加大了外埠和內轉勞務市場的開發力度。全市一改過去主要由勞轉乾部與外埠用工企業搞對接和以縣為單位召開大型勞務對接會等方式,做到了按需對接,快速輸出;終端對接,不求規模,只求實效;面向農村,貼近農民,一次對接,一步到位。我市按照鞏固老基地、闢建新基地的原則,通過鄉村自建、『能人』幫建、領導闢建、政府組建等多種途徑,在北京、天津、青島、大連、滿洲裡等38個城市建立了勞務輸出基地,依托基地轉移農村勞動力37.8萬人,有效地發揮了基地的聚集效應和吸納作用。
到陌生的地方,接觸陌生的人,同樣能夠感受來自家鄉的關懷。全市開展了農民工新農合定點醫院建設工作,決定三年內在20個省外農民工打工集中城市建立50家新農合定點醫院,每個縣(市)達到5家以上,覆蓋農民工30萬人以上。今年,我市在大連、天津、青島、滿洲裡等6個城市建立14家農民工新農合定點醫院,覆蓋農民工10萬人左右,全市720名農民工因病在異地得到了住院治療,異地報銷資金173.4萬元。我市還進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土地流轉、子女就學、信貸、自主創業等方面優惠政策和措施,鼓勵和引導農民轉移。
勞務經濟雖成績斐然,但轉移的農民工仍存在從事體力勞動的多、階段性轉移的多、收入水平低的多、轉移的穩定性較差等問題。致力於發展農村商飲、運輸、旅游觀光、中介和社會化服務組織等第三產業,農民也許能夠更好地開拓依靠勞務經濟增收的潛力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