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黑龍江新農村建設實現"歷史突破" 糧食總產預計超千億斤
2010-11-25 15:49:54 來源:東北網  作者:李楠 梁鐫文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省政府新聞發布會現場。東北網記者 梁鐫文攝
省政府新聞發布會現場。東北網記者 梁鐫文攝

  東北網11月25日訊(記者李楠 梁鐫文) 記者從25日召開的全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情況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到今年末,全省新農村建設實現了五個歷史性的『重大突破』,其中,糧食總產預計突破1000億斤大關。

  今年,全省新農村建設實現了五個歷史性的『重大突破』:農業生產實現新突破,糧食總產預計突破1000億斤大關,登上歷史新臺階;農村公路建設實現新突破,通村公路硬化率達到99.3%,農民出行難的問題得到徹底解決;農村合作醫療實現新突破,參合率98.84%,普惠長效的新型醫療制度全面運行實施;農村文化事業實現新突破,建成文化信息工程村級服務點9054個,文化服務載體實現全覆蓋;農村社會保障實現新突破,農村低保和五保戶供養全面實現『應保盡保』。

  同時,35個重點示范村示范作用凸顯,1008個試點村全部達標,282個弱勢村發生顯著變化,855個非試點村自發建設,5條示范帶基本成型,全省新農村建設由點到面,呈現出快速、健康、協調發展的積極態勢,城鄉一體化格局正在形成。

  現代農業快速發展

  今年我省糧食喜獲特大豐收,總產超過1000億斤;全省農民收入增長勢頭強勁,預計實現5700餘元,增幅超過9%。全省農機總動力達到3784萬千瓦,同比增長8.9%,農業綜合機械化程度達到89.1%。機耕、機播和綜合機械化程度繼續保持全國第一。全省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發展到1500戶,同比增長9.3%。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實現銷售收入實現1300億元、利稅105億元,分別同比增長9.2%和8.5%。深入實施『一村一品、一鄉一業』行動計劃,支持各地依托區位和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種植業、特色養殖業、特色加工業、特色旅游業,實現特色農業發展區域化、專業化、集約化和多元化。全省『一品村』發展到1950個。

  基礎建設突飛猛進

  通村公路硬化基本完成。預計到年末,今年新建農村公路1.2萬公裡,全省通村公路硬化率達到99%以上,除大興安嶺外,實現全覆蓋。今年又有22萬戶住在泥草房的農民喜遷新居。三是半數以上農民吃上安全水。今年建設1999處飲水安全工程,目前,全省已解決50%的飲水安全問題,共解決農村飲水安全人口120萬人,自來水入戶率達到60%。建設大中型能源項目139個,受益農民14.5萬多人。農村能源由小型戶用向大中型整村共用轉變,由利用單一沼氣向秸稈固化氣化、淺層地熱利用等形式轉變,由注重生活用能向生產用能等領域綜合利用轉變。綠化10087個村屯,已完成21963個村屯綠化任務,使農村環境進一步得到優化。

  公共服務全面加強

  今年,全省完成150所農村標准化學校建設。培訓農村300餘名中小學校長,提高農村師資水平。完成了364個文化站建設。建設文化廣場3367個,圖書室3426個。已建設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村級服務點9054個,實現全覆蓋。全省300多個文化單位與426個縣、鄉、村建立了對口聯系點,初步形成了『文化下鄉網絡』和『文化輔導網絡』。推進農村『三網四化』,健全服務體系。完善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8.84%,佳木斯、鶴崗、綏化達到100%。截至目前,保障低保對象111.3萬人,比上年增7.6萬人,發放低保金8.2億元。啟動第二批農村新型社保試點,覆蓋面28個縣(市、區),達到全省人口的30%。結合辦公場所改善,社區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全省已建農村社區服務中心1338個。

  民主文明進程加快

  基層組織建設不斷加強,尤其注重選好配強黨支部書記,提高了村黨支部團結帶領群眾加快發展、維護穩定的本領。拓寬選人用人渠道,建強村乾部隊伍。村級重大事項決策向村民公開,重大事項民主決策制度進一步完善,確保了群眾的知情權、決策權、監督權。廣泛開展『講文明樹新風』和創建文明戶活動,引導農民群眾除陋習、樹新風,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農村改革不斷深化

  各地積極引導和鼓勵農戶開展資金、技術、勞務和農產品營銷等各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建立農村合作組織體系,目前全省在工商部門注冊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12935個,入社社員達到15萬人(戶)左右,帶動農民100萬戶。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目前全省土地規模經營面積發展到6997萬畝,農村土地流轉面積達到3262萬畝。全省已有59個縣市與71個農場建立了共建關系,共建工作取得了新進展。共建領域不斷拓展。由原來單一的代耕合作延伸到種植技術推廣、水利設施建設、畜牧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經濟組織、社會事業和小城鎮建設等領域,合作共建正朝著區域和諧、一體化發展的方向邁進。共建層次進一步提昇。

責任編輯:丁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