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安市鄉村黨組織以『五個圍繞』
開展『創先爭優』活動
北安市在創先爭優活動中,堅持緊扣中心工作,貼近基層實際,以加快推進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為主題,引導鄉村黨組織和黨員以『五個圍繞』(圍繞現代農業發展、圍繞城鎮發展建設、圍繞主導產業發育、圍繞促進農民增收、圍繞和諧鄉村建設)創先爭優,取得了較好效果。
圍繞加快現代農業發展,在推進土地流轉規模經營中創先爭優。鄉村黨組織和黨員充分發展在土地流轉規模經營中的主導作用,組建流轉組織、制定出臺政策措施、加強宣傳引導、搞好保障服務,切實加快推進了土地流轉規模經營。全市建立市鄉村三級土地流轉中心35個,總結推廣土地流轉規模經營典型18個,創新經營主體和經營模式24個,流轉土地61.7萬畝,規模經營面積達到42.5萬畝。海星鎮黨委積極與建設農場聯系,將治安屯6412畝耕地流轉給建設農場,實現了土地托管經營。城郊鄉雙青村土地經營合作社黨組織組織農民以土地使用權入股,以按股分紅的形式,吸納農民土地1.1萬畝,佔全村耕地面積78.6%。石泉鎮石遠村黨支部書記王福纔以每畝地200元的價格與43戶農民簽訂土地托管合同,規模經營土地900畝。
圍繞加快城鎮發展建設,在推進小型村屯整合上創先爭優。按照小型村屯整合的總體安排,各相關鄉村黨組織和廣大黨員主動深入農戶,積極宣傳整合的意義、目的,打消了部分農戶的思想顧慮。同時從硬件建設上,積極為農民群眾創造轉移條件。為改善離土農民的居住條件,趙光鎮黨委在鎮內規劃設計了佔地1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8萬平方米,總投資1.6億元,可入住農戶1000戶的東豐新區。目前,投資4200萬元的新區一期主體工程及配套設施建設已經完工,131戶農民即將入住新居。通北鎮黨委加大小城鎮建設力度,今年開發樓房30餘萬平方米,拓寬白色路面4500平方米,重新鋪設人行道2萬平方米,新鋪設排水管線4000延長米,切實增強了小城鎮的輻射力、凝聚力和吸引力。
圍繞加快主導產業發育,在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中創先爭優。充分發揮鄉村黨組織、各類專業協會和專業合作社黨組織、產業型黨員責任區在推動產業發展中的作用,積極帶領農民發展壯大主導產業。石泉鎮黨委加大種植業結構調整力度,全鎮落實種植玉米9.8萬畝、小麥1500畝、水稻5000畝,進一步優化了種植業結構。城郊鄉向前村蔬菜配送中心黨支部,引導農戶適應市場需求,調整蔬菜種植結構,全村蔬菜大棚發展到800棟、4100畝,主栽油嘜菜、七彩椒、苦瓜、荷蘭豆等10餘個特菜品種,蔬菜基地農民年人均收入7500元。趙光鎮北樂村黨員王印牽頭創建北藥生產責任區,組織260戶農民種植平貝、龍膽草、防風等1600多畝,年戶均增收1萬元,使北樂村成為全省六大藥材生產基地之一。
圍繞促進農民增收,在推進勞動力轉移上創先爭優。積極組織務工農民學習培訓,聯系務工崗位,維護務工人員合法權益,有力推進了勞動力轉移,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全市新轉農村勞動力5560人,增加收入6113萬元。通北鎮飛躍村跨區作業黨支部,組織跨區作業農民100多人、70臺聯合收割機,赴山東、安徽、河南等6個省、20多個縣(市)跨區收割小麥,年收入300餘萬元,成為遠近聞名的跨省作業專業村。石泉鎮石昌村黨員夏增國,帶出40多名村民到滄州務工,每名村民年收入2萬多元。
圍繞和諧鄉村建設,在推進農村社會事業建設中創先爭優。各鄉村黨組織圍繞統籌城鄉發展、解決民生問題,不斷加強農村社會事業建設,使農民能夠享受教育、醫療、文化等方面均等化待遇。2007年以來,全市投資1148萬元,新建村級活動場所27個、改擴建17個;投資1000多萬元,建設鄉鎮綜合文化站5個、農家書屋28個、文化大院29個。通北鎮黨委加大了學校基礎設施建設力度,6547平方米的通北一中食宿綜合樓主體工程基本完工,4200平方米的幼兒中心教學樓建設項目即將開工。城郊鄉建民村主要街路全部實現了硬化、亮化、綠化,建設農民休閑廣場、農民活動中心各1處,超市和浴池已開工建設。石泉鎮黨委在石華村大立業屯和孫家屯打機井2眼,解決了1100人的飲用水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