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新聞網訊 中國是大豆的故鄉,自古以來自給自足一直是中國大豆的生產狀態。然而,自從1996年我國進口110萬噸大豆,中國開始成為大豆進口國後,接下來的一系列『意外』也便一個個接踵而來……2004年美國華爾街略施小計,中國70%的大豆壓榨企業倒閉,四大糧商趁機大批收購壓榨企業,繼而一船一船的進口大豆以低廉的價格讓國產大豆節節敗退。雖然我省作為大豆的主產區現在還能滿足全國三分之一的需求,但是面臨進口大豆的低價傾銷,豆農賣豆難,大豆種植面積已經開始銳減;龍江本地壓榨企業開工不足的問題也已成為我省大豆產業發展的瓶頸。有專家分析說,黑龍江大豆存在一天,國際豆商就會低價傾銷一天,一旦黑龍江大豆『絕產』,進口大豆價格必定扶搖直上。省內大豆專家普遍認為:這絕非危言聳聽。這一擔心若成事實,與大豆相關的豆油、畜禽、相關食品必將會『漲』聲一片。因此我們此時喊出打響龍江大豆保衛戰,並非只為龍江4200萬豆農和百餘家壓榨企業的利益,更多考慮的是為13億中國人的餐桌而戰。今起,黑龍江日報就『振興龍江綠色大豆產業』推出系列報道。
大豆價格上漲了,每公斤3.8元,豆農們高興;然而,其價格說降就很快降下來了……
11月18日早上8時,嫩江翔河油脂廠門前,五六輛滿載大豆的貨車排在門口,等待收豆。來自星火鎮的農民李還山神情焦急中透著滿臉的不解:『來到這纔知道,豆子今天每公斤掉了6分錢。』李還山拉來的17噸豆子一下子就少收入1000塊。
李還山這一車大豆都是自己地裡種的。星火鎮離嫩江60公裡,來回汽油錢也要200多塊;價格掉了也沒辦法,他忍痛賣掉了這車大豆。
10月底,我省大豆收獲已經全部結束,據省大豆協會預計,今年我省大豆的產量或許會超800萬噸。從進入9月開始,省內的榨油企業紛紛開始收購,每公斤3.8元的價位,是我省豆農普遍的心理價位,也是11月國家臨儲公布的托市價格。但是從18日那天,大豆價格開始下落了。
李還山不知道,大豆價格下跌6分錢是因為芝加哥大豆期貨市場連續4天暴跌9%所致。翔河油脂的工作人員劉宏山說, 『雖然今年臨儲收購價格定為每公斤3.8元,但進口大豆價格接連下挫,我們收購的雖是國產大豆,可為了降低成本,與加工進口大豆的企業競爭,收購價格也必然降低。』
定價權喪失之痛
少收入1000元的李還山讓人想起了『2004年的大豆危機』。
讓我們先把時光倒回2003年。那時中國已經形成了一個規模達200多億的食用油市場,全國各地分布了上百家榨油企業。
2003年8月,美國農業部以天氣影響為由,對大豆月度供需報告進行重大調整,將大豆庫存數據調整到20多年來的低點。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大豆價格漲幅接近一倍,折合人民幣相當於每噸從2300元,上漲到4400元。中國榨油企業紛紛加大采購力度,前往美國以每噸4300元的高價收購了800多萬噸大豆。2004年4月,美國農業部又調高產量數據,大豆價格驟降,跌幅達50%。中國油廠每進口一噸大豆就虧損500元,巨大的價格落差,把眾多中小企業逼向絕境,國內油脂產業整體洗盤,近70%的企業停產倒閉。而就在此時,控制著全世界糧食生產運銷的國際四大糧商趁機低價收購了70%的中國破產榨油企業,經此一役,中國豆油市場開始受制於四大糧商。一船一船的進口大豆以低於國產大豆的價格抵達沿海港口後,直接進入了南方沿海加工企業。而在國內幸存的30%的壓榨企業,多集中於東北大豆主產區,卻因為定價權的徹底喪失不得不處處掣肘。
逐漸褪色的金豆子
加工一噸龍江大豆要比進口大豆在成本上高出二三百元。面對國內食用油市場,我省壓榨企業加工就賠本,企業開工率不足,豆農面臨有豆難賣的局面。從2005年開始我省很多豆農感受到了這一點。自古以來自給自足的中國大豆產業,從此卷入了世界糧食價格鏈條。東北農大國家大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朱秀清說,『上個世紀,黑龍江的大豆能賣到福建,2004年以後,過長江以南都難了。』即使在統種統收,品種質量都屬上乘的農墾也存在賣豆難。
據農墾九三分局提供的一份數據顯示,2009年九三墾區共計生產大豆31萬噸,商品量28萬噸,直到2010年秋收時節還有將近1萬噸的庫存。2008年,國家為了解決大豆銷售難的問題,對大豆實行臨時儲備。2008年,大豆臨儲價格為每公斤3.7元,2009年每公斤3.74元,今年大豆臨儲價格定位每公斤3.8元。
『如果按照縱向比較,大豆價格是在穩步提昇的。可是若是和不斷走高的玉米、水稻的價格相比,種植大豆已經沒有優勢。』農墾九三分局農業局局長李友告訴記者說,以2009年該局農場職工收益為例,每公頃玉米收益6300元,而大豆收益4100元,效益比玉米每公頃低2200元。如果和水稻相比,低更多。農民種植的積極性受到影響。據省農委公布的一份數據顯示,2010年我省大豆種植面積比上一年減少了560萬畝。中國大豆產量已經由原來世界第一位,退居為繼美國、巴西和阿根廷之後的世界第四位。曾經以綠色天然、高蛋白、高油脂著稱的龍江大豆在經濟效益上逐漸褪去了金色的光芒。
找尋黑土地的希望
我省素有『大糧倉』的美譽。龍江大豆一直是我省標志性的物產。即使在1996年美國利用轉基因技術在美國和阿根廷大規模推廣大豆種植,以便宜、高產的標簽行銷世界的時候,日本和韓國也依然對純天然的龍江綠色大豆情有獨鍾。在2010年3月韓國最大的報紙《中央日報》就曾撰文『曾經那麼多的中國大豆去哪兒了?』『我們龍江大豆是壓榨和食用兼顧的,而進口大豆臍色較深,做豆制品沒有龍江大豆那麼嫩的口感,』東北農大國家大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農藝師龔振平說。
『和其他糧食作物相比,大豆的意義非比尋常,除卻食用,大豆油外,還有很多食品工業都需要添加豆粉,壓榨豆油之後的豆粕是常見飼料。大豆還可入藥品,加工成保健品,在軍事領域也有廣泛應用。所以大豆不只是單純的油料,它關系到我們的肉蛋奶和常吃的蛋糕、面包以及保養品,與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如果龍江大豆繼續敗退,或是放棄大豆產業,我們中國人的餐桌,將被四大糧商所控制。』省農科院大豆研究所所長劉麗君對記者說。
現在整個龍江大豆產業的困境已經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重視。今年7月的一次省政府專題會議上,調整產業結構,爭取國家政策發展大豆產業已經得到明確。
作為國家重要的非轉基因大豆產業基地,我省大豆種植面積和產量均佔全國三分之一以上,商品量佔全國一半以上,近年來受進口大豆衝擊,黑龍江大豆加工企業發展舉步維艱。這種背景下,確保龍江大豆產業健康發展,確立龍江非轉基因大豆保護區,保護龍江大豆這片淨土,整合龍頭企業,打造『龍江非轉基因大豆』品牌對保障國家大豆食品安全意義非常重大,且勢在必行。大豆專家劉忠堂也對記者說,利用好龍江大豆的綠色天然優勢和品質優勢,實現規模種植,采用良種良法,提高單產,推行優質優價,振興龍江綠色大豆產業纔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