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新農村建設進行時:東豐村大搬遷引領新跨越
2010-12-04 07:33:37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彭溢 韓雪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豐村的新型小區。
 東豐村遠景。
東豐村廣場上的規劃圖板。

  黑龍江新聞網訊 老百姓的『幸福指數』躥昇,是高品質重建給東豐村帶來的『最漂亮的果兒』。在東豐村翻天覆地的變化中,記者看到的是,一個又一個笑臉,從這些笑臉的背後,記者感受到的是,村民對現有生活環境發自心底的愜意和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

  從泥草房搬進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節能環保小區,從一心只知種地到依托趙光鎮重點產業謀求經濟發展,在從農民向市民的轉換中,初嘗甜頭的東豐人正在積極地探索,大膽地創新,歷史將呈現出精彩的跨越。

  沿著一條在原水泥路基礎上拓寬修建的高速路,我們駛向北安市趙光鎮東豐村。罕見的11月雨天,使得還在修建的部分高速路段有些泥濘。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進了村中,整齊的水泥石板路面在雨水衝刷過後顯得格外乾淨。

  循著稚嫩爽朗的笑聲望去,眼前一排排紅瓦房、藍瓦房錯落有致,各戶屋頂上的太陽能熱水器、院間小道上的路燈整齊劃一,有的農戶家門前還停放著做買賣用的大卡車,三五成群的孩子們正在房前的廣場上快樂地嬉戲。

  實施整體搬遷後的東豐村正發生著巨變。按照國家級專業設計院的規劃,原來那個家家泥草房、屯屯大泥路、產業做不大的東豐村,正朝著環境優美、功能齊全、生活富足的高品質宜居社區大步邁進。

  從泥草房搬進紅瓦房

  『咱生活也講究品質啦』

  節能保溫牆,燒煤氣做飯,集中供熱、供水……這種以前連想都不敢想的城裡人的生活如今變成了現實。

  連著走進幾戶村民家,記者的眼鏡無一例外上了霜。『這新型節能材料苯板的保溫效果確實好,我們的牆體裡全部用了它,再加上室內取暖方式按村民意願分為地熱和暖氣兩種,小區集中供熱後,各家溫度普遍在二十三四度左右。另外,村民代表時時監督也保證了房屋質量。』新村建設監督員、村民代表馬雲堂得意地說。

  東豐村黨支部書記常百春告訴記者,為了確保新村建設工程質量,村裡用了『兩招兒』。一是強化管理。經公開招投標,省內外五家具有相應資質的建築企業中標參加新村建設。二是強化監督。聘請監理公司專業人員對新村建設進行全程監管,分區落實責任人。村裡還推選了8名村民代表輪流參加工程監督。監理公司、村民代表全天候深入施工現場,對進料、施工等環節進行全程監督檢查,有效杜絕了擅自改變設計、違規建設等現象。

  節能環保理念蘊含在東豐村建設的每個角落。除了牆體全部使用新型節能保溫材料和太陽能熱水器安裝到戶外,房屋設計采取平房與別墅式二層樓房相結合的建築格局;采用『十戶一聯』沼氣池供氣;排水管道采用高密度聚乙烯雙壁波紋管,雨污河流式管網;強電弱電均采用地下鋪埋,整個新村除路燈外,看不到任何外部線路設施。節地、節材、節水、節能,成為東豐村打造高品質宜居社區的一大亮點。新區建成後,綠地面積將達3.34萬平方米,人均8.6平方米。

  『我們村現在比城裡都好呀,這生活的品質老高啦。』遷入新居的村民無不豎起大拇指。


 

  借鎮優勢轉移剩餘勞動力

  『咱收入也過萬啦』

  東豐村9個自然屯,每個屯平均不到500人,由於地域疏遠,農民只能各種各地,沒法形成合力,發展拳頭產業。

  2009年,走入發展瓶頸的東豐村被確定為新農村建設省級重點示范村。在充分尊重農民意願的基礎上,北安市、趙光鎮經多次組織論證,決定對東豐村實施整村搬遷,在趙光鎮北部生活居住區內建設新村。該地點與正在建設的吉黑高速公路相鄰,便利交通為新村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區位優勢。

  家門口停放著中型貨車的魏冰華是東豐村的賣糧大戶,遷進新村使他既增收又節支。魏冰華告訴記者,收賣糧食講究時機,以前住在屯裡,離鎮遠,掌握信息不及時,常常錯失最佳時機。如今搬進新村,離鎮中心近了,可以隨時到糧庫、九三油廠了解質量、價格,掌握市場行情,不僅增加了單筆生意的收入,還增加了生意的總量。節支則主要體現在車輛用油上,據他估算,搬遷後村到鎮的距離大大縮短,僅油錢一項,一年就能節省一萬多元。

  搬遷帶來的增收不僅是魏冰華一個人的經歷,也是所有遷入新區的農民共同的體驗。搬進新區後,東豐村加大了土地流轉的力度,采取農場托管、代耕、專業合作社經營、大戶承包四種模式,擴大土地規模經營。2009年,東豐村將2.8萬畝耕地整體轉移給趙光農場經營或代耕,農民增收260萬元。對於解放出來的農民,東豐村依托鄰近趙光鎮『工業重鎮』和工業園區的優勢,規劃建設農副產品精深加工、北藥開發、化工等產業發展集聚區,為農民創業就業搭建平臺。同時,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畜牧業和勞務經濟,推進奶牛小區、蔬菜大棚等項目建設,增強村經濟發展後勁。2010年全村轉移勞動力將達1670餘人,增收1600萬元。

  據測算,該村總收入有望由2009年的3698萬元增長到2010年的70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也將取得歷史性突破,由2009年的6100元增長到10050元,同比增長64.75%,首次跨越了萬元大關。

  打造城鄉一體化先導村

  『咱也要成城裡人啦』

  在東豐村采訪正逢周末,記者隨機走訪的3戶居民家,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各家的房門都虛掩著,沒有上鎖,一推即開。其中一戶家裡僅有一位白發蒼蒼、行動遲緩的老人。記者猜想,這恐怕就是省級『十佳和諧村屯』、黑河市『文明村』等榮譽的由來之一。

  常百春告訴記者,東豐村通過開展『崇尚新風尚、爭做新居民』為主題的一系列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群眾文化活動,陶冶情操,培養新型農民,變農民為居民。同時,北安市加大了戶籍制度改革力度,計劃對進入新村居住的農民全部改變身份成為市民,享受『一種身份兩種待遇』,給予城鎮社保等補貼。

  在東豐村廣場上的規劃圖板前,一個充滿現代氣息的高品質社區躍然紙上。常百春說,根據國家級專業設計院具有前瞻性的規劃,建成後的東豐村將分為四部分,南側兩部分為公共服務區,北側兩部分為生活區。常百春告訴記者,2015年全村整體搬遷完成後,可復墾土地3100畝,復墾土地將作為村集體積累,用於農戶搬遷補償資金來源、農戶發展畜牧業飼料地、工業用地置換、造林綠化等。預計到2014年東豐村將實現總收入超過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000元,年均增長12.3%。

  『通過建設新村,我們要把東豐村打造成「經濟強村、文明立村、生態建村、民主治村、和諧興村」的北安市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先導村。』常百春自信地說。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