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鶴崗
搜 索
鶴崗市棚戶區改造工作巡禮
2010-12-09 14:49:36 來源:東北網-鶴崗日報  作者:劉文穎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鶴崗12月9日訊『要不是攤上黨的棚戶區改造好政策,我這一輩子也住不上樓房。』家住興安區26委的殘疾低保戶李景財老人臉上洋溢著激動和幸福的笑容。近日,記者來到煤礦棚戶區改造安置樓房——興東花園小區采訪,看到這裡高樓林立,設施齊備,綠樹成陰,環境宜人,真切感受到煤礦棚戶區居民喜遷新居後,生活環境的舒適,幸福指數的提高。

  作為政府改造煤礦危舊住房、改善困難家庭住房條件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我市煤礦棚戶區改造工程自2008年啟動以來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和階段性成果。目前,已累計開工新建住宅建築面積185萬平方米,其中,已竣工住宅面積76萬平方米,共計完成投資額17.31億元;已開工新建住宅可以安置近2.7萬餘戶棚戶區居民。今年以來,又把棚戶區改造工作納入到我市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濱水森林城市的總體規劃中,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及各相關部門的積極努力、通力合作下,我市的棚改工作已走上快步發展之路,並展現出亮點紛呈、特色鮮明的喜人變化。

  為了數十萬民眾的安居 大手筆規劃棚戶區

  趙麗鳳是在興安區30委棚戶區居住了40餘載的老住戶,對於棚戶區居民生活感受頗多。她對記者說,以前一家三代擠在一所20多平方米的小平房裡,一到夏天外面臭氣熏天,冬天日子更是不好過,路上都是冰,取暖靠燒煤,不管燒多少,屋裡還是很冷。趙麗鳳描述的正是棚戶區的真實寫照。

  作為一個擁有百年開發歷史的典型資源型城市,作為全國解放最早的礦山城市,幾十年來,我市仍有6.72萬餘戶、20.17萬人生活在棚戶區內。棚戶區貧困人口多,平房密度大,房屋使用年限久遠、質量差,人均建築面積小,治安和消防隱患突出,服務功能不完善,基礎設施配套不齊全,無排水、無供熱、無路網,環境衛生髒亂差。為改善礦工的生活條件,中央實施了煤礦城市棚戶區改造政策。為使這一歷史性惠民工程真正惠民利民,人們真正富裕舒適,鶴崗市委、市政府在棚改之初便高瞻遠矚,將其納入到整個城市建設改造中,並堅持大手筆規劃,描繪鶴崗發展的美好未來。

  在規劃中我市始終堅持4個原則。整體性原則,即綜合開發,配套建設,小區建設體現時代性、地域性、文化性,體現親水特性,人文關懷,綠化環境宜人的特點。同時,醫院、學校、幼兒園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可持續發展原則,使棚戶區改造與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相協調,與城市發展前景相統一;經濟適用原則,規劃設計戶型面積多樣,適合不同人群居住,滿足不同人群需求;小區建設協調統一原則,即小區風格統一完善,每個小區都有不同的特色,形成良好的城市風貌。為提高規劃設計水平,我市特聘請中國中元國際工程公司的專家作規劃設計,提高建設水平,為進一步建設濱水森林城市打基礎。

  完善的基礎設施、配套的城市功能,可以增強城市的承載能力,為人、城、自然和諧共生奠定基礎。這是我市在棚戶區改造中又一規劃理念。在道路交通方面,我市致力於完善道路系統,科學確定路網結構,合理組織布局。過去,我市主城區主要由紅旗路和南山路兩條南北向道路構成,呈帶狀分布,在棚戶區改造中建設了永昌路,規劃建設了南村路、光榮路,東西向建設的道路與南北向道路形成了環狀分布,加強了東西向的聯系,完善了城市交通體系;又新建了東興路,加強了東山區和興山區的聯系,完善了城市外環。與此同時,堅持基礎設施先行的原則,把棚戶區周邊道路納入到棚戶區改造中先行改造,新修了沿河路、興長路、興安路、南山路、公交路等十幾條道路,使棚戶區周邊道路及居民出行環境得到改善。截至目前,共投資1.1億元,修建10條路,道路總長達14.5公裡。

  今年以來,市委、市政府深謀遠慮,作出了建設宜居、宜業、宜游濱水森林城市的戰略規劃,棚戶區改造規劃便是這長遠規劃的其中一部分,它開啟了我市跨越未來的新詩篇。在時間的長河裡,我們將見證,規劃的藍圖將變為現實,一座秀美的城市款款走來。

  為了讓人民更滿意 大寫意揮灑民生情

  煤礦棚戶區改造工程是一項投資額度大、工程建設量大、拆遷難度大、政策覆蓋面大的綜合性系統工程,運作如此龐大的一個系統工程,在推進中必然要涉及到土地、規劃、建設、財政、拆遷等各個環節、各種問題。為了高標准、高質量、快速度如期完成棚戶區改造建設任務,使民心工程最大限度發揮民心效應,市委、市政府把其列為一號惠民工程和重要民生載體,在領導體制上投放了最大力量,實施了最強有力的組織領導。2008年1月,成立了以市長為組長、多位副市級領導為副組長、各有關單位主要領導為成員的棚戶區改造工程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具體負責工程的組織和領導工作,從各部門抽調40餘名專業乾部加強辦公室工作力量,為確保改造工程建設順利進行奠定了組織保證。2009年10月,為切實加強對棚戶區改造工作的領導力、執行力,快速推進棚戶區改造工程建設,市委決定由主管建設的副市長兼任棚改辦法人代表、主任,具體負責棚戶區改造的領導工作。2010年年初,市委、市政府在掀起新一輪城市建設新高潮的決策中,將棚戶區改造列為今後我市城市大建設的首要工程、重點工程和城區改造昇級的核心任務。為保證全市乾部力量的集中投入,在原有領導體制的基礎上,市委又決定由市委常委、市委組織部部長擔任領導小組副組長,原棚改辦主任任顧問,使棚改領導機構極具權威性、時效性和有效協調性,為棚戶區改造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證。市領導親歷親為、求真務實、真抓實乾、務求實效的工作作風,為棚戶區改造提供了堅強保障。

  施工中,市棚改辦成立專項檢查領導小組,對全市棚改工程中住宅、公建及基礎設施在建項目加強檢查,並將所有工程以標准化工程質量安全評分標准統一進行打分,獎優罰劣,發現施工不符合規范、標准時提出整改意見,並監督實施。從而進一步強化了安全質量管理,提高了施工現場的安全質量管理水平,為打造出政府放心、人民滿意的高質量精品工程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實施了市區聯動、部門聯動、目標聯動的工作運行機制,各區政府高度重視,大力投放力量,全力推動了棚改拆遷、建設、安置工作,依法維護了人民群眾利益。龍煤鶴礦集團積極配合,國土、規劃、建設等部門各盡其職、全力支持、打破常規、通力合作,提高了棚戶區改造工作效率,推動了棚戶區改造工作高效運轉。

  拆遷被視作棚戶區改造工作的第一大難題,如何讓群眾『遷得出、搬得進、住得起』是關系社會穩定、促進和諧發展大局的問題,也是棚戶區改造工作的重中之重。為此,我市充分考慮到棚戶區居民生活條件、生活狀況,采取了切實可行的拆遷辦法。實行了梯次拆遷,科學安排拆遷時序,有效緩解動遷戶的實際困難。根據各項工程進度的要求,做好環節銜接,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拆遷和安置。采取先建安置住房、後拆遷改造的辦法,將拆遷改造對住戶正常生活的影響減到最小,為整個改造工程快速推進創造條件。同時實施了『人性化拆遷』,把拆遷安置各環節置於全方位的監督之下。通過新聞媒體和發放印刷材料,廣泛宣傳棚戶區拆遷安置政策。本著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在社會各界監督下,實行『陽光回遷』,保證居民『搬得進』;將棚戶區改造與社會保障工作結合起來,將棚戶區改造住宅建設與廉租房建設結合起來,建立完善的住房補貼制度和廉租住房制度,有效緩解棚戶區改造工作壓力,最大限度發揮保障性住房建設的政策優勢,切實讓棚戶區低收入住戶『住得起』。在拆遷中切實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堅持『能不強遷則不強遷』的原則,充分發揮政治、組織和政策優勢及民生、民利的導向作用,不惜磨破嘴、跑斷腿,開展深入細致宣傳動員和解釋工作,贏得被拆遷人的配合。在此基礎上,為保護大多數群眾切身利益,對那些無正當理由拒不拆遷者依法實施強遷,以此打開了拆遷的突破口,保證了拆遷工作的強力推進。

  據了解,我市的房屋拆遷政策惠民利民,如拆一還一,對於低保、殘疾、特困的優惠政策,對於無房照的補償政策等,都充分保障了市民的合法權益。種種優惠政策的實施,讓翹首以盼的百姓真切地看到了新生活的曙光。

  為了鶴崗的美好未來 大視角建設新城市

  人是城市的主體。在棚戶區改造的規劃和建設中,『人』與『城』的精神及風貌得到了極大的融合。在總體布局上,從便民、利民的角度『嵌入』城市功能;在小區的規劃設計上,在充分考慮綠化、采光、公共設施配套等基本需求的同時,考慮這些設施的開放型布局,讓更多的人體驗到這些公共設施為其生活帶來的便捷;在道路的規劃設計上,兼顧人與車的需求,確定合理的空間尺度。在社區建設上,著力提高社區服務水平,完善調整社區管理規模。在綠化方面,科學布局綠地系統,為綠化與開敞空間的優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在新建成的大陸北小區,記者看到,這裡建設設施完善,居住環境幽雅。幼兒園、學校、醫院、商服超市等公共設施一應齊備,健身場地、綠化帶等賦予變化又不缺乏完整,給百姓提供了休閑活動的場所和適宜人居的環境。在興安區的興東花園,記者了解到,這裡的棚戶區改造建設已經與我市建設濱水森林城市有機結合起來,全力打造宜居濱水小區,體現了小區建設標准之高,建設的整體統一。一位正在遛彎的小區居民告訴記者,我們只是花了一兩萬元就住進了這樣有山、有水、設施完備、服務完善的小區,真是做夢都不敢想。我們要感謝共產黨棚戶區的好政策,感謝市委、市政府這樣的遠見卓識。

  據了解,我市在棚戶區改造中始終堅持了配套建設,截至目前,棚戶區改造中的公建及基礎設施建設已累計完成招投標31項工程,招投標金額為4.06億元,已完成投資3.4億元。已竣工8項公建及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另有23項公建及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正在建設中,其中包括:平安醫院、大陸北醫院等3所醫院維修及建設項目;北山小學、二十四中等4所學校維修及建設項目;東興路、永昌路等14條道路維修及建設項目;平安小區派出所建設項目和東山區鍋爐房建設項目。

  在棚戶區改造過程中由於居民的集中安置使得一部分土地得到騰空。對於不能作為城市建設用地的土地,我市充分利用其作為綠化、種植和工業用地等用途,以改造城市生態環境,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從而使廢棄地和荒土變成了綠陰,實現了經濟和生態的雙重效益。我們相信,隨著棚戶區改造開發建設及我市重點建設項目的大力推進,一個充滿活力、富有內涵的現代化的濱水森林城市不久將會屹立在市民面前。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