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10日訊 進入冬季,冰城開始『看著外地臉色吃菜』。與往年略有不同的是,今年運抵冰城的蔬菜都是走『綠色通道』過來的,根據11月20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國務院關於穩定消費價格總水平保障群眾基本生活的通知》,要求自2010年12月1日起,所有收費公路對整車合法裝載鮮活農產品的車輛免收通行費。
國家為國民吃菜開綠燈,想通過降低蔬菜的運輸成本,達到降低菜價的目的。那麼,減免的運輸成本對於哈市菜價來說,究竟有多大影響呢?為此,記者進行調查。
1000公裡節省2000元
6日早,哈達蔬菜批發市場。
記者看到兩輛河北低哈的大型貨車正在卸貨,車主郝先生說,這兩車運的都是蔬菜,每車能拉3.5萬公斤菜,從河北樂亭到哈市,大約得走一千多公裡,省下的過路費大約2000多元。
郝先生說,省下2000多元過路費看著挺多,但是真要是分攤到每斤蔬菜上,就少得可憐了,以他的車為例:按每車3.5萬公斤算,運輸成本僅僅是讓每斤蔬菜下降0.03元。
多年從事蔬菜經營的蔡先生表示,運輸成本所佔蔬菜成本的比例很少。哈市的蔬菜價格,更不可能單純因為減免了過路費而下降,一車菜幾萬斤,『菜販子』得花10多萬元錢纔能收上來,走了上千公裡減免2000多元,剩下的錢分攤到每一斤蔬菜上,不過是幾分錢而已。每年外地進入哈市的蔬菜都能達到數億公斤,過路費省下的費用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流通成本真正影響菜價
蔡先生認為,真正影響菜價的,是流通成本。
哈市市民絕大多數去早夜市購買蔬菜,從外地蔬菜產地,到哈市市民餐桌,大概需要四個環節:首先是菜販子在外地收菜→運到哈市大型集散地(如哈達市場)→集散地銷售給大商販(二道販子)→大商販再到市區內的大型綜合市場出售給小商販→最後小商販再到早夜市把蔬菜賣給市民。
蔡先生說,前兩個環節都不可能一天內完成,所以單純的蔬菜損耗就能達到20%,也就是說,菜來了沒賣,價格坐地就漲了20%,以10萬元一車的菜為例,僅成本就增加了2萬元;再加上每個環節的人工、運輸和保存等費用,每個環節加價40%都有可能,這就真接導致:在河北冀東蔬菜批發市場賣0.9元/公斤的辣椒,到了哈市市民餐桌就變成2.5元/公斤了。
流通環節越少菜價越低
市民劉大媽住在河松小區,經常去河松小區旁的早市買菜,但是最近劉大媽卻『捨近求遠』,起早去顧鄉早市買菜。劉大媽說,同樣是架豆王,河松早市賣2.5元/公斤,而顧鄉早市纔賣1.5元/公斤,顧鄉早市離家沒有幾站地,圖個便宜就去那兒買菜了。但是讓劉大媽不解的是,就差這麼兩站地,每公斤菜價咋就能差1元錢呢?
據報道,商務部於11月初對全國36個大中城市商品價格監測也顯示,18個品種的蔬菜同比上漲了33%。我市農業專家蘇景濤說,哈市的蔬菜消費體系並不健全,在某種程度上抵消了減免路費的優惠。蘇說,蔬菜漲價,主要長在中間環節過多上,如果考慮中間環節的加價問題,劉大媽的疑問就不難解釋。
蘇景濤說,其實想要讓菜降價,就必須降低蔬菜的流通成本。這就需要政府投入修建大型的蔬菜集散地,和足夠覆蓋一定城區的大型綜合市場,加強農超對接的建設,減少了蔬菜流通的環節,蔬菜的成本自然下降。其次,地方政府也應該更大力度地減免其他各項收費,現在早夜市雖然不收管理費了,但仍然在收衛生費、攤位費等費用,能否讓攤主自掃衛生,從而減免衛生費?只有當流通的成本降下來,市民纔能長久地享受質優價廉的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