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搶修工作已經處於收尾階段,各種搶修機械以及人員正有序撤離搶修現場。


東北網12月17日訊 哈爾濱市今冬供熱至今,在不到2個月時間已經發生5起大面積停熱事故。供熱,成為市民越冬的民生問題。14日晚,道裡區紅霞街與通江街交口處管線泄漏導致6萬戶居民家停熱,管線泄漏成了供熱企業繞不開的難題。嚴寒期剛剛開始,如何避免類似事件發生?面對頻繁的管線泄漏問題,『零預警』的狀態還要持續多久?昨天,記者就此問題再次對供熱主管部門及供熱企業進行深入采訪。
突發事故 不能有效控制
14日紅霞街與通江街交口處突發管線泄漏事故後,哈爾濱物業供熱集團應急機制得到了檢驗,供熱辦供熱管理處宋揚處長認為,此次突發事故發生後,因及時的應急處置,將損失減少到最低。盡管這樣,作為10年以來我市供熱歷史上影響面最大的停熱突發事故,市民還是對管線泄漏事件提出質疑,為何管理部門沒有有效手段防范?
對於如何能夠避免類似問題發生時,宋揚告訴記者,從目前的技術力量和管線狀況來看,對於突發事故,還不能做到有效控制或避免。管線維護和維修是供熱企業的責任,作為管理部門,他們要更好地做到監管供熱企業在事故發生後應急處置,如果供熱企業沒有做好,他們將協調其他部門力量,做到最有效的應急。
源頭監管 避免管線泄漏
物業供熱集團生產部部長劉匯宇介紹,管線泄漏的原因是極寒天氣導致地下土層結構發生熱脹冷縮,土層變形擠壓了供熱管線。有市民提出,同樣極寒天氣下,為何單單此處只使用7年的新管線發生泄漏?華能公司工作人員介紹,發生泄漏的管線位置設計復雜,該處是供熱管線『三岔路口』。從這條管線向通江街至安國街方向分出一條供熱管線,向通江街至友誼路方向也分出一條供熱管線。復雜的設計增加了此處管線泄漏的危險。
我市一位多年從事供熱工作的人士介紹,供熱管線設計、安裝施工要求較嚴格,除質量問題外,不按圖紙施工、違規施工或者設計不合理都有可能埋下安全隱患。特別是此次出現問題的『補償器』,都應抓緊時間進行固定保護。
重改管網 尚需大量資金
新管網爆管也給更多的老管網敲響警鍾,香坊區發生的3起停熱事故暴露了老管網的脆弱,供熱辦供熱管理處宋處長認為,對老管線發生泄漏事故最好的解決方法,首先是更新管線,但需要大量資金。一般供熱管線的使用年限為20年,而老城區的管線鋪設時間大多已到了年限。我市最早集中供熱管線鋪設從1984年開始,20年前鋪設的供熱管線質量標准相對較低,安裝時防腐處理也不到位。這些都會導致管網受到腐蝕,影響到使用壽命,一旦加大供熱壓力,就易發生爆管。
據哈爾濱物業供熱集團的估算,要徹底解決管網老化問題,需要4.6億元,由於資金短缺,只能先解決突發事故。據了解,今年我市已投入資金近3億元,改造老化管網73公裡,是有史以來投入最大的一年,但徹底解決老管網問題,還需資金投入和時間。
管網巡查 目前不能實施
對於地下管網能否通過檢修防止事故一事,華能集中供熱公司書記施軍介紹,公司每年夏季都會對設備設施運行情況進行檢查,但對地下供熱管線無法做到隨時巡查。我市供熱管線多采取『直埋』方式,想要檢修管線必須破路開挖,這對目前工作來說是不現實的。物業供熱集團生產部部長劉匯宇認為,為了應對嚴寒,供熱企業必須加大供熱參數,水溫提高、壓力增加,這些將導致管線壓力增加,同時高溫管線與周邊冷環境發生熱脹冷縮反應,加大事故幾率。對於如何防范,作為供熱企業他們並沒有更好的措施。
華能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供熱管網需要形成封閉的循環系統,一旦出現乾線泄漏,必然影響整個系統運行。想要解決泄漏一處全線停熱的問題,目前還暫無可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