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新聞網訊 傾力改善民生,共築幸福生活。近年來,牡丹江市從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實施就業創業、棚戶區改造、愛心幫扶等民生保障工程,建立起解決民生問題的長效機制,城鄉處處湧動幸福暖流。
搭起政府與百姓之間溝通的橋梁
去年秋天,家住牡丹江市西安區的宋德利給『書記信箱』發去了一個關於住房補助的申請。隨後,短短幾天時間,市建設局等部門快速行動,不僅為宋德利詳細講解了低保及廉租住房補助政策,還為其進行了住房困難登記備案。
如今,在牡丹江,書記信箱、市長熱線、社區服務網站和便民服務熱線等一條條『民生民情通道』,搭起了政府與百姓之間溝通的橋梁。
據了解,從去年3月『書記信箱』開通後,市委書記徐廣國高度重視,每信必閱,每信必批,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都辦結;一年來,『12345』市長熱線電話共接聽受理群眾來電6.49萬件,通過三方通話、現場辦案、發函交辦、開協調會等形式為群眾解決合理訴求6.47萬件,辦結滿意率在99.8%以上,將大量矛盾和問題化解在基層。
同時,牡丹江市委市政府還把建設社區服務『十五分鍾便民圈』作為22件利民實事之一,為市民提供了全天候、全方位、全程式服務。市民李先生說:『現在太方便了,像找飯店、配鑰匙、修家電這樣的需求,只要撥打便民熱線,就全解決了。』
據了解,自去年『便民熱線』開通以來,共接到求助電話4.58萬個,為居民解決生產生活問題4.37萬個,成為政府服務百姓的『好助手』,百姓離不開的『好幫手』。市長張晶川說:『服務熱線在黨和政府與百姓之間架起一座橋梁,架橋的是政府,受益的是百姓,贏得的是民心,樹立的是形象。』
近萬名『小老板』引領全民創業潮
『能人辦企業、乾部乾事業、群眾興家業』。2007年起,一股全民創業浪潮激蕩著牡丹江大地,剛剛25歲的姑娘楊宇瀛稱得上是一名成功的『弄潮兒』。
去年,畢業於四川烹飪大學的她回到家鄉牡丹江,在市勞動部門的積極協調幫助下,利用4.5萬元小額貸款,創辦了一家快餐店,並享受稅費減免等各項扶持政策。一年多過去了,她的小店逐漸以經濟、實惠和衛生贏得了顧客青睞,快餐外賣輻射到周邊四所中小學。
對於就業壓力越來越大的高校畢業生、返鄉農民工、下崗失業人員、復員退伍軍人,牡丹江市實施了『零出資』創業、『零成本』登記、『零場地』經營、試營業3個月實行備案制的特殊政策和服務。去年3月,該市還成立了創業指導服務中心,建起富通空調、科技大廈創業園等6個創業孵化基地,為全民創業提供技能培訓、項目開發、創業指導、政策扶持、融資信貸等『一條龍』服務。截至目前,共有9000餘人在創業指導服務中心接受了培訓,創業成功率達80%以上。
為傾力打造全民創業就業工程,牡丹江在全省率先建立了5000萬元的創業扶持基金,將小額貸款額度由2萬元提高到5萬元,期限由2年延長到4年,五年累計投放小額擔保貸款2億元,使全市湧現出近萬名創業『小老板』,實現城鎮新增就業34.3萬人,幫助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28.7萬人次,幫助困難人員再就業7.35萬人次。
創新公益性崗位全面消除『零就業』家庭
2008年5月16日,讓43歲的牡丹江電冰箱廠下崗職工許桂芳銘刻在心。這一天,她告別了打零工的生活,當上了社區助老員,終於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
近兩年,針對年齡偏大、缺乏技能的就業困難群體,該市在全省首創了『零就業家庭』就業援助制度,每年投入數千萬元購買公益性崗位,累計安置就業困難人員7.83萬人,始終保持了『零就業家庭』動態為零。
社區助老員、殘疾人助理員等創新型崗位,成為被社會各界廣泛認可的就業亮點。據該市人勞局負責人介紹,目前,全市現有20多種、2.24萬個公益性崗位,已由傳統的專職治安、交通協管向新型社區服務崗位延伸,激發了下崗職工的就業積極性,提昇了基層社區的工作水平,實現了雙贏。
近兩年,牡丹江市對民生工作的重視程度之高、投入力度之大、群眾實惠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據了解,全市每年新增就業6萬餘人,實現再就業5萬人以上。同時,他們還在全省首開先河,通過政府出資,解決了1.4萬名低保人員的醫療保障問題,實現了城鎮居民醫保全覆蓋。
推廣五種模式趟出棚改新路
『真沒想到我在有生之年還能住上寬敞整潔、冬暖夏涼的新樓。』近日,愛民區祥倫社區殘疾人張永森搬進政府提供的50平方米公共租賃周轉房,激動得熱淚盈眶。
近年來,為加快棚戶區改造,該市探索出政府主導、捆綁式開發、市場化運作、棚戶區改造和廉租房配建相結合等五種模式,趟出了一條棚改新路。2007年至今,全市共改造棚戶區438萬平方米,已建和在建廉租房2.05萬套,使6.2萬戶居民告別棚戶區。
『創新體制機制,有錢辦事,沒錢也要辦事。』為解決低收入家庭住房難問題,這個市規定:在所有商品房建設項目和棚戶區改造項目中,開發企業必須按建設面積1%的標准提取廉租住房;對相對集中配建廉租住房的棚改項目,按不低於10%的比例委托代建。據了解,今年全市近4000戶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可全部喜遷新居。
不讓一戶家庭因生活困難而『掉隊』
2010年的春天,對於患有腰間盤突出、股骨頭壞死等多種疾病的特困戶趙品生來說是一個不同尋常的春天——在這個春天,他從牡丹江市棚戶區和廉租房改造辦公室領到了向往已久的新家鑰匙;市青年志願者捐款為他裝修了新家、置辦了家具;同時,他成為當地林業醫院結對幫扶的對象。
近幾年,實施追趕跨越戰略的牡丹江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不要群眾不得實惠的增長』,不斷加大民生投入,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昇。然而,由於政策原因仍有一些家庭不能納入低保范圍,或即使享受低保但因病、因殘、因自然災害生活極其困難的特殊家庭。為此,今年3月份,這個市成立社會公益性幫扶組織——志願愛心幫扶協會,開展以『心手相牽,讓我們共同幸福』為主題的愛心幫扶活動。
『我們要通過愛心基金等多種形式,健全和完善社會保障救助的長效機制。一是由過去一次性救急向長期扶持轉變,直至特困戶脫貧;二是由政府單獨出資向全社會共同參與轉變,讓更多的特困家庭得到救助。』徐廣國表示。
市委宣傳部以生活貧困但仍自強不息的特困家庭為背景,精心制作了10集感人至深的專題片《堅強與渴望》,激發了社會各界和廣大市民對慈善事業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市直機關工委開展主題黨日活動,組織機關乾部率先參與幫扶活動;市委統戰部、市工商聯發動廣大非公經濟人士參與愛心幫扶活動;市衛生系統組織13家二級以上醫院與10戶典型特困家庭結成『一對一』幫扶對子;駐牡部隊、中省直文明單位紛紛加入到愛心隊伍當中……
目前,全市共募集善款1300萬元。張晶川說:『這是我們團結奉獻的城市人文精神的具體體現,是我們追趕跨越發展的不竭動力。』
暖流湧動,和風勁吹。如今,在牡丹江,一件件得人心、暖人心、穩人心、聚人心的實事好事,讓人們真切地感受到這座山青水秀、環境優美、人人舒心的和諧幸福城市,每天都有新的變化,每天都在創造新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