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牡丹江
搜 索
黑土地場縣『聯姻』生機無限
2010-12-17 09:59:04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桑蕾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新聞網訊 從代耕,發展到『三代』、『五代』,再到今年共建領域進一步拓展至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的深入合作——

  12月,冷冷的一天,嫩江縣雙山鎮青山村的馮永志剛把上小學的女兒接回家。每天往返9公裡的路程,對六七歲的小女孩來說不能算近。可馮永志卻告訴記者說:『再忍耐一段時間,我們村已經在鎮上蓋樓了,明年就能搬進去。』青山村在鎮上蓋樓的地點是雙山鎮的『黃金地段』,就在鎮政府旁邊,離鎮上的學校只有5分鍾的路程。明年,青山村民就可以一邊在鎮上居住打工,享受城鎮便利生活,一邊把村裡的土地流轉給農場,村裡的居住區開闢成綠色蔬菜種植區以地分成。這種城鎮生活與農村身份兼得的幸福,就是這些年來場縣共建給當地農民生活帶來的巨變。

  大農機犁開場縣『籬笆』

  我省67個縣1085個鄉村與農墾9個分局104個農場地緣相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由於隸屬關系,長期以來地方與農墾各自為政、重復建設、資源浪費。許多鄉鎮和農場地靠地、壟挨壟,由於種植水平的差距,糧食單產相差最多達25%。

  嫩江是我省場縣共建的先行者。早在上世紀90年代,嫩江縣農民就發現因為在種植技術、種植方式和土地規模與農場的不同,在土地的回報上也天差地別。2002年九三分局率先把農場的大馬力開到地方的田野上,為附近的村民『跨區代耕』。場縣共建的模式初現,2006年,我省正式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決定》及《關於在全省新農村建設中發揮墾區示范帶動作用的意見》,正式標志著場縣共建在龍江大地上開展起來。截至目前,我省共有52個縣與73個農場開展了農業共建。

  嫩江縣主管農業副縣長方曉對記者說,場縣共建是一種互惠互利的模式:讓農墾的大農機開到地方的田間地頭,不但讓地方農民感受到了農墾栽培模式與大農機的魅力,也讓農場職工手頭的大型農機『吃得飽』,賺外快。

  海江鎮嫩光村是嫩江搞場縣共建較早的村子。村民關久治今年種了60畝大豆,每畝平均產大豆170公斤,與臨近的九三分局平均產量不相上下。關久治說,共建開始的時候,村裡人只知道大農機好,家裡幾?地轉眼間就耕完了。可誰知農墾先派來技術人員測土按需施肥,這讓只知道往地裡撒尿素的村裡人感到新鮮,但是更讓他們驚喜的是大農機『淺翻深松』給土地帶來的變化。

  『我們去看過農場的大田,一腳踩下去,土地松軟。地方的土地因為從不輪茬,過量施肥,板結非常嚴重,可是我們的小四輪耕地只能深入10厘米左右,農墾的大農機來了,淺翻深松,不但能深入土下30厘米,而且不破壞土壤有機質,還能保?。』嫩光村村民董憲成說起大農機的好處頭頭是道。現如今在海江鎮農民的眼中,大型農機真是個寶,很多人家嫁女兒,指明彩禮只收農機具。

  『農場與地方在種植作物上和管理上相差了20年。無論是測土配方施肥和大豆大壟密植方式,還是現在提倡的三三輪作方式對於農民來說都是顛覆性的理論。』嫩江縣場縣共建辦主任張寶泉告訴記者說,在搞場縣共建的初期,很多農民還在懷疑用農場的模式種植大豆、小麥能否增產,不願意進行土地流轉,規模經營。可是秋收時,加入規模經營,采取農場種植模式的大田每畝至少增產25%,每畝成本降低10元。

  如今農墾的耕作技術:三三輪作、大壟密植、航化作業已經成為農民口中的流行語。而靠著國家補貼農機購置的東風,今年全省僅1000萬元規模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試點就建設了330個。場縣共建規模不斷擴大,2010年農墾跨區作業經營地塊達3200萬畝。土地流轉面積3262萬畝。

  深入融合一家親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地方與農墾之間最好的形容詞,可在地理上無限緊密的二者,卻曾經是一對最熟悉的陌生人。嫩江縣場縣辦主任張寶泉是我省場縣共建從無到有的見證者。『我們與農場在地理上,像嫩江縣的雙山鎮與九三分局之間僅隔著一條河,農場那邊高樓林立,地方這邊卻是低矮小房;科洛鎮與山河農場之間僅一街之隔,農場職工與農民收入卻差不少。』

  今年我省提出打破所有制、部門和地域界限,進一步整合場縣資源,統籌規劃,積極開展小城鎮共建,將單一的代耕合作延伸到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等多元化合作。

  副縣長方曉對記者說,農墾在城鎮規劃方面比地方科學,教育醫療水平也比地方高。今年九三分局將雙山鎮納入,作為一個社區進行統籌規劃。在記者來到雙山鎮時看見,多條連接地方與農場的公路和立交橋已經開工,改善城鎮居民居住條件的小區建設正在展開,城鎮基礎建設正在籌備,整村搬遷,讓農民享受城鎮便利生活的夢想正在實現。

  來自九三分局的張樹平與張寶泉同為場縣辦公室的主任,一個代表農墾,一個代表地方。張樹平主任對記者說,農墾的醫院醫療水平較高,相當於縣級醫院的水平,卻苦於墾區內患者人數有限,醫護人員開工資都難,分局每年都要拿出數十萬進行補貼。地方村鎮農民雖然距離墾區很近,卻因為無法在墾區醫院享受』新農合』只能去縣醫院。從今年開始九三分局和嫩江縣打破常規,在九三分局醫院和多個農場醫院采取定點『參合』的方式,不但解決了農民看病難題,醫護人員工資問題也迎刃而解。利用同樣的方式,嫩江縣和九三分局還打開了統籌教育的大門,九三分局與雙山鎮的小學、初中、高中合並,同受良好教育。馮永志讀一年級的女兒就享受到了這種快樂,而明年搬到鎮上生活後,便利生活條件,將在她的生活中再添一抹幸福的色彩。

  攜手共建黑土生機

  如果說90年代農民找農場職工幫忙耕作屬於小打小鬧;2002年,九三分局『大馬力』開到地方田野是打破成規;2006年,省委省政府出臺措施正式扯起場縣共建大旗,那麼2010年我省將密山市裴德鎮與雙峰農場、嫩江縣雙山鎮與鶴山農場的小城鎮建設確立為試點,標志著場縣共建已經跳出『農』字圈,擴展到城鎮建設的大范圍。

  九年間,場縣共建猶如多米諾骨牌一般從小興安嶺南麓,延展到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在龍江大地上已經生根發芽。

  省農委副主任白祥和對記者說,以前由於體制不同,地方和農墾各自為政。『巴掌大』的地方裡面,地方和農墾在加工產業、社會公共事業方面都五髒俱全,重復建設屢見不鮮。今年場縣共建提出村鎮共建,既可以讓農墾這位老師通過『傳幫帶』迅速幫助地方成長起來,又有易於集中資源搞好建設,尤其是在社會公共事業,教育衛生方面,讓地方農民與農墾職工共享。

  規劃一張圖、建設一盤棋。截至目前,全省共有22個縣與28個農場開展了村鎮基礎設施建設。共有24個縣與70個農場開展了村鎮社會事業共建。而按照計劃,我省將利用3~5年時間讓地方全盤吸收農墾的先進耕作經驗和管理方式,大幅提高單產水平,再通過小城鎮建設,讓農民『耕種在廣袤的田野上、生活在現代化的城鎮』的夢想成為現實。

責任編輯: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