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伊春12月17日電
『樓上樓下,電燈電話。』這是我國農民幾十年前理想中的生活,如今,伊春的農民不僅早已實現了這一理想,而且還喝上了乾淨的自來水,住上有暖氣的新樓房;有病醫得起,子女能上學;收入有增加,養老有保障……5年時間,『十一五』期間,新農村建設讓伊春的農民拍手稱快,喜笑顏開。
我市的新農村建設起自於2006年,5年裡,伊春新農村建設成效卓著。當年,全市第一輪共安排省、市級新農村建設試點單位56個,經過三年的艱苦工作,2008年末,全部通過省級驗收。2009年第二輪新農村試點建設開始啟動,共安排省、市級新農村試點47個,經過近兩年的努力,取得了良好效果,到今年年底前,也將全部達到省級驗收標准。
5年裡,我市根據實際,把全市農村劃為縣域農村、區轄農村和等同於農村的林場(所)三種類型,實行分類指導,新農村建設與新林區建設有機結合,在抓好各種類型試點的基礎上,同步抓好面上的整體推進。不斷探索多元投入機制,增強新農村建設活力。加大資金整合力度,幾年來共整合使用資金達25.34億元;建立和完善財政獎補資金;引導幫建單位增加投入。據不完全統計,2006年以來,各幫建單位共投入幫建資金、物資達2765萬元。
5年裡,為發展生產,市政府出臺扶持政策,為各區(局)成立的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實現規模效益、促進農民和務農職工增收的專業合作社給予一定的資金補助。據統計,5年裡,惠農政策由出臺時的13條20項增加到2010年的18條31項,優惠政策由重點扶持基礎設施建設向以發展生產為主轉移,特別是將場縣共建、扶持中小型糧食加工企業發展、農田路改造等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改善生產條件的措施納入新農村補貼范疇,讓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惠及廣大農民。在推進新農村建設中,我市始終堅持科學謀劃,把城中村改造、棚戶區和泥草房改造與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形成綜合效應。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各地在試點建設日見成效的同時,我市又把建設任務擴大到整鄉推進,實施全面發展。伊春區青山村在第一輪試點中打下很好的基礎,第二輪試點被確定為省級重點示范村。他們充分利用這個大好時機,把全鄉的四個村統一起來,整體打造、整鄉推進,通過招商引資,引進戰略投資者。打造鐵力『1+5』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充分調動鐵力市與其他區域內的森工企業、鐵力農場各方積極性,確立了『1+5』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模式。『1』即鐵力市,『5』即雙豐、鐵力、桃山、朗鄉4個林業局和鐵力農場。2009年,鐵力區域生產總值實現41.4億元,同比增長11.7%;全口徑財政收入實現1.44億元,同比增長15.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實現26.7億元,同比增長51.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7730元,同比增長10.6%;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5946元,同比增長10.5%。
縣場共建發展現代農業。近年來,嘉蔭縣與嘉蔭農場在堅持『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惠雙贏、共同發展』原則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場縣共建的新思路、新模式,使場縣共建由最初的農戶自發代耕作業發展到有組織、大規模的跨區作業,並且逐步向承租耕地、共建示范區、組建農機合作社方向發展,走出了一條農場與地方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路子。2009年,嘉蔭縣實現規模經營的土地畝增產糧食40多斤,全縣增產糧食400多萬斤,每畝增收60多元,增加純收益680多萬元。
發展特色農業,促進林區職工增收。我市在抓好常規農業的同時,依據小興安嶺區域內整體資源優勢及特點,突出發展以森林食品為主導的特色農業產業,形成食用菌、山野果、山野菜、保健品、動物食品、礦泉水6大特色農業產業體系。傾力打造全國食用菌主產區。『十一五』期間,全市食用菌生產規模由2005年的3.8億袋(盤)發展到2009年的5.2億袋(盤),產量由10.3萬噸(鮮重)發展到18.6(鮮重)萬噸,年均分別遞增8.2%、15.9%。全市現有國有、民營科研所4家,技術推廣站21個,骨乾技術人員52人。產品知名度不斷提高,全市有40個產品獲得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無公害產品認證,黑木耳、榛蘑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認證,有4家企業的食用菌產品商標獲得省著名商標,15家企業統一使用『小興安嶺大森林』集體商標,建成了我省藍莓產業基地。
增強基礎設施建設。2006年以來,全市建設農村公路465條3633.3公裡,通鄉、通行政村公路硬化率分別達到100%和100%。嘉蔭縣結合通暢、通達工程,不斷完善鄉與村、村與村之間的路網布局,2006至2009年,累計硬化通鄉、通村公路759.3公裡,修路總長度超過嘉蔭到哈爾濱的距離,通暢率和通達率都達到100%。全市各試點單位的主街也全部進行了硬化。爭取到中央擴大內需農村飲水工程投資計劃186處,解決了14.1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使農村飲水條件進一步得到改善;大力推廣農村戶用沼氣池,發展農村清潔能源建設,全市戶用沼氣池4283戶,建設大型沼氣工程3個,小型聯戶沼氣工程40個;申報2個大型沼氣工程項目及為林場、所爭取生物質氣化項目2個,已得到省發改委和省能源辦批復。美溪局蘭溪經營所自籌資金300餘萬元,修建了生物質氣化爐,解決了全場職工的生活用氣,節省了燒柴,減少污染,全場職工受益匪淺。
加強環境建設。加大農村泥草房改造力度,實施康居工程,加快了農村磚瓦化住房建設,改造泥草房7286戶,新建磚瓦房62.5萬平方米,建成一批布局合理、功能齊全、設施配套、特色鮮明的農村小區。2006至2009年,全市累計完成村屯綠化和通鄉、通村道路綠化3.42萬畝,植樹339.84萬株;安裝路燈3573盞;改廁8685個。主要街道、巷道、路旁栽植了綠化樹,試點村、場(所)安裝了路燈,使環境有了新的變化。
農村社會事業穩步發展,加快教育事業發展。我市各地都把提高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學質量作為一項重要工作,納入日程,強化資金物資投入,實行集中辦學,切實解決山上學校生源少、教育資源浪費、教學質量難保證的問題。大力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面實施分層次按比例補償,並在此基礎上,開展了3種慢性病門診補償,農民參合率達到98%。
『十二五』,我市新農村建設將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優化產業發展布局,加快產業化進程;創新發展模式,重點打造鐵力區域『1+5』、嘉蔭場縣共建發展現代農業、全市以森林食品為主導發展特色農業的三種模式。按照農村建設城鎮化的思路,統籌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城鎮化、生活設施城鎮化進程。通過土地置換、合村並鄉等方式,選擇確定示范村,高標准、成建制地推進農村社區建設,做到水電燃氣、衛生間等生活基礎設施一應俱全,滿足廣大農民過上現代生活的新需要。這項工作,力爭一年試點,三年鋪開,五年見成效,走在全省前列。同時還要積極引導農民樹立生活新觀念、新風尚。科學的規劃,昭示著我市新農村建設在今後5年裡必將取得更加輝煌的成績,伊春農民將得到更多的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