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鶴崗
搜 索
1-11月鶴崗市民生工程完成或超額完成94件實事
2010-12-23 10:45:46 來源:東北網  作者:劉甡軼 陸鐵男 王鑫彪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2月23日訊 題:百姓頒發民生工程金質獎章——1至11月鶴崗市民生工程完成或超額完成94件實事,實際完成投資47.6億元,全面刷新歷史記錄

  鞭敲金鐙響,高唱凱歌還。臨近年終,鶴崗市沈治辦主辦的『德政工程譜華章』主題圖片展和『民生工程惠萬家』專場文藝演出吸引了各界的參與,氣氛異常熱烈。

  演出中,沈陷區搬遷居民代表張連文激動說:『以前我們住的房子牆上裂了大口子,冬天四處透風,感謝市委、市政府的惠民政策,讓我們住上了新樓房。』

  沈陷區綜合治理,不過是鶴崗浩大的『十項工程、百件實事』民生工程中的一個引人注目的亮點。據統計,截止目前,鶴崗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所確定的156件實事,已經完成或超額完成94件,進入收尾階段21件,跨年度按計劃推進25件,籌建項目正常推進7件。項目總投資140億元,今年計劃投資50.6億元,1—11月份實際完成投資47.6億元。一個年財政收入僅30億的城市,如此傾斜民生工程,力度之大,成效之佳,可書可寫,可圈可點。

  鶴崗市委書記、市人大主任朱清文興奮地告訴記者,在『十大工程、百件實事』的推進落實工作中,各承辦單位按照總體部署,加強領導,明確責任,轉變作風,真抓實乾,推進態勢良好,呈現出『啟動早、推進快、質量高』的特點,得到了煤城百萬百姓的高度評價。

  沈陷區治理拔省內頭籌

  據鶴崗市沈治辦主任田英喜介紹, 2001年11月和2004年2月,鶴崗市先後啟動實施采煤沈陷區綜合治理一、二期工程,歷時10年,累計安置采煤沈陷區搬遷居民2.3萬戶逾7萬人。

  鶴崗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樊金寶說,鶴崗市采煤沈陷區綜合治理工程在省內創造了國家批復工程最多、投資額度最大、新建安置小區坐落位置最好、拆遷安置政策最人性化、治理效果最好等多個第一。

  在沈陷區治理工程中,由於5萬多人口需要搬遷安置,近2萬人需要補償安置,鶴崗市沈治辦把『以人為本,把好事辦好,好事辦實』作為工作理念,想盡辦法,采取措施,克服困難,最大限度地順應百姓訴求。

  2007年9月,鶴崗市在光宇小區、德政小區進行了二期工程首批安置工作。在拆遷安置過程中,他們對沈陷區搬遷居民的無照房屋,按有照房屋的70%予以評估補償,僅此一項就惠民支出3000萬元。

  他們還根據不同住戶的要求,在新建房的戶型設計和調劑上給予了照顧,將安置戶型主要定為45平方米、60平方米和75平方米三個戶型,使居民在分房時有所選擇。

  在安置搬遷戶的過程中,他們細化活化了安置政策。結合實際情況,允許安置居民合戶、分戶、自願協商調換。對70歲以上的老人、殘疾人及其配偶,則盡量安置低層樓房。他們還積極為資金緊張的搬遷戶聯系小額貸款,減免了上百個特困住戶的相關費用。

  據了解,目前,該市沈陷區一、二期改造搬遷工作己經基本完成,惠及搬遷居民7萬人。建成後的光宇、德政、興建、曙光等小區已經形成規模,是鶴崗市配套最全最完善的小區。

  市委副書記、市長張雨浦說,這項德政工程實施以來,極大地改善了國有煤礦采煤沈陷區居民的居住條件,增加了稅收,促進了就業,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棚戶區改造創歷史之最

  鶴崗市煤礦棚戶區改造工程自2008年啟動以來,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和階段性成果。目前,已累計開工新建住宅建築面積185萬平方米,竣工住宅面積76萬平方米,共計完成投資額17.31億元;可以安置近2.7萬餘戶棚戶區居民。

  在道路交通方面,該市致力於完善道路系統,科學確定路網結構,合理組織布局。在棚戶區改造中,他們建設了永昌路,規劃建設了南村路、光榮路,東西向建設的道路與南北向道路形成了環狀分布,加強了東西向的聯系,完善了城市交通體系;又新建了東興路,加強了東山區和興山區的聯系,完善了城市外環。與此同時,堅持基礎設施先行的原則,把棚戶區周邊道路納入到棚戶區改造中先行改造,新修了沿河路、興長路、興安路、南山路、公交路等十幾條道路,使棚戶區周邊道路及居民出行環境得到改善。截至目前,共投資1.1億元,修建10條路,道路總長達14.5公裡。

  在總體布局上,他們從便民、利民的角度『嵌入』城市功能;在小區的規劃設計上,在充分考慮綠化、采光、公共設施配套等基本需求的同時,考慮這些設施的開放型布局,讓更多的人體驗到這些公共設施為其生活帶來的便捷;在道路的規劃設計上,兼顧人與車的需求,確定合理的空間尺度。在社區建設上,著力提高社區服務水平,完善調整社區管理規模。在綠化方面,科學布局綠地系統,為綠化與開敞空間的優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民生工程鑄就和諧煤城今年伊始,以民為本的實踐在鶴崗市委、市政府的執政過程中始終貫穿,不斷昇華,他們堅持以科學發展、快速發展、和諧發展的『交響曲』,看得見、摸得著的『三宜』,讓百姓的笑臉如花綻放。宜居:補充完善了城鄉總體規劃和『五山六水七區』的專項規劃,啟動了『淨水工程』、『暖屋工程』、『環衛工程』、『河道治理工程』,開展了『衛生城』、『旅游城』、『森林城』等城市品牌創建活動,五年投入100多億元,完成了鶴翔廣場、人民廣場、振興廣場等大型市民活動場所建設;完成了城區專業植樹9萬餘株,義務植樹8萬株,造林和封山育林10.4萬畝;啟動了城市污水處理工程,鋪設完成污水處理管線19.3公裡。10條城市主乾道、3萬平方米街巷道路、城市輸變電擴容工程,省級標准化社區等一批重點工程全部交付使用。宜業:制定了優勢發展共享政策,在土地、稅收、人纔等方面推行了更加優惠的政策,重點項目、重點企業派駐服務組跟蹤全程服務,確保及時、順利、高效地解決項目建設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實行『綠色通道』,簡化審批程序、過程和時間。建立了項目開發建設服務中心、中小企業貸款擔保中心、國有資產運行管理中心等服務組織。搭建了政府融資平臺,積極爭取上級資金和銀行貸款,加快了市場化運作籌集資金的力度,解決項目建設資金需求。完善了工業園區、人民辦事中心的軟硬件建設,使中化工程集團、遼寧北鋼集團、三精藥業、等一大批國內知名企業進入鶴崗投資興業。宜游:他們借助『鶴崗界江旅游集合區』列入全省『北國風光特色旅游開發區』十大板塊,蘿北名山鎮被確定為全省重點建設的11個旅游城鎮之一,名山島被評為『黑龍江100個最值得去的景區』之一的契機,積極打造以『兩峽一島』為龍頭,以森林、濕地、邊境風情為支橕,以地域文化為依托的旅游品牌,全力塑造了『中俄界江之都,龍江文明之源,生態人文鶴崗』的城市旅游形象。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