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新聞網訊 2010年,鶴崗是忙碌的:城市管理活動月全面開展,項目建設成批次開工,成功舉辦國際界江旅游節,社會事業基礎設施、生態環境項目大規模建設,一件件大事實事紮實推進。而貫穿其中的是鶴崗市委、市政府從未動搖的信念——心系民生,發展之本。
鶴崗市在全省率先由政府建立了六個特殊困難群體專項救助資金;先於全國、全省開展廉租房建設;職工取暖補貼由『暗補』變『明補』;率先完成企業職工『並軌』工作;率先把全部教師納入陽光工資范疇;財政供養人員熱費補貼率先達到全省最高水平;全部按時足額兌現了國家、省出臺的所有涉及職工、群眾利益的各項政策,實現了不拖不欠……
『如果不是及時得到政府「十大基金」的幫助,我們一家5口現在還得擠在不到20平方米的小趴趴房兒裡生活。』說起政府對自家的幫助,家住興安區的申艷芳激動得熱淚盈眶。她的兒子因車禍變成植物人,為了治病,幾乎賣光了全部的家當。正是有了政府特困戶住房補貼專項資金,申艷芳一家搬進了兩屋一廚的新居。
『我們在入戶走訪時了解申艷芳家的情況後,及時把她納入到最低生活保障,並幫她申報了政府「十大基金」中的特困戶住房補貼。當時每月補貼80元,今年每月漲到了120元。』興安區第一社區主任王麗艷說:『政府的社會保障體系越來越健全,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我們為群眾服務的底氣更足了。』
據鶴崗市住房保障局房屋保障辦公室主任周志剛介紹,從2007年開始,市政府設立了特困戶住房補貼基金,與國家和省住房廉租房補貼配套使用。2009年進一步擴大了保障對象,由原來的低保住房困難家庭擴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受益家庭累計超過3.8萬戶次。
權為民用、情為民系、利為民謀。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就是鶴崗市委、市政府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他們努力處理好發展與民生的關系,積極探索教育、醫療、就業等領域改革,讓百姓共享經濟發展帶來的成果。『發展惠民、執政惠民』已經從一句口號嬗變為鶴崗市各級黨委、政府實實在在的行動和一項項具體的工作:
——增收惠民。對符合條件的下崗失業人員免收有關稅費,6年累計為公益性崗位從業人員發放崗位補貼和社保補貼1.9億元,發放靈活就業補貼1.4億元,通過發放小額擔保貸款,開展免費就業創業培訓等方式鼓勵全民創業;四次大幅度提高城市低保標准,使低保標准超過省平均水平,城鄉低保均實現應保盡保;完成了228戶企業職工『並軌』工作,發放經濟補償金2.5億元;將集體企業退休人員和改制企業退休職工全部納入基本養老保險,籌資2.04億元在全省率先解決了3.3萬名國有和集體企業職工的歷史工資拖欠問題。
——醫療惠民。建設完善了惠民醫院、傳染病院、急救中心等醫療機構,將改制企業的離退休職工、城鎮居民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在全省率先自費將集體企業職工納入醫療保險,建立大病救助機制,啟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達100%,參合率達101.3%;健全了社區衛生服務體系,覆蓋面達85%。
——城建惠民。累計投資20多億元,新建、整修、擴建了45條城市主次乾道、400餘條街巷道路和1200公裡農村公路;實施了10個電網改造項目,對區域電網進行改造;建成了供熱三期工程,新增供熱面積200萬平方米;改造城區供水管網,新增供水用戶4500戶;改造新建了五指山、麓林山等7個城市公園,並免費向市民開放。
——環保惠民。投資4300萬元,對城區13條河道進行治理;投資5500萬元,完成了水源地治理工程;投資3億多元建設城市垃圾處理場、污水處理廠和醫療廢物處置中心。
——安居惠民。在每年開竣工50萬平方米住宅的基礎上,全面完成了建築面積106萬平方米的沈陷區治理二期工程,安置居民1.59萬戶;啟動棚戶區改造工程,累計完成投資額17.4萬元,竣工住宅面積76萬平方米,安置居民8000戶;實施林區棚戶區改造和農村泥草房改造等安居工程;通過建設、購買廉租房,發放租房補貼,解決了8900多戶特困戶的住房問題;職工取暖補貼由『暗補』變『明補』,推進低保取暖救助,累計發放低保戶供熱補貼1.35億元;加大了『棄管樓』供熱治理力度,對200棟陳舊樓房供熱設施進行了改造,並全部納入集中供熱系統,全市集中供熱能力達到1300萬平方米。
民生重千鈞,惠民貴在行。『進一步加強改善民生,更好更多更大更快地造福全市人民,是我們改革、發展、穩定工作的全部目標、唯一目標。我們要進一步提昇強化執政為民、造福一方的政治理念和工作理念,堅持把人民的需求作為第一信號、人民的利益作為第一目標、人民受益和滿意作為第一標准,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為人民謀利,為人民盡責。』談及民生發展,鶴崗市委書記朱清文這樣說。
市長張雨浦認為,『建設和諧社會,最主要的就是解決民生問題,只有把民生問題解決好了,纔能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基礎。唯有加快發展,迅速壯大政府的經濟實力,纔能更好地提高和改善民生,這也是我們這屆班子、這支隊伍乃至這一代人的重大責任和光榮使命。』
鶴崗市推出了一系列解決問題的新思路和新舉措,『大拆遷』、『效能革命』、『限時服務制』、『順向立標逆向倒推』、『行政問責』……這一切無不強烈透露出市委、市政府的工作信號:確保民生持續得到全面改善,不但要『堅』,而且要『快』——17天一次完成麓林山1240畝綠化任務;14天,全市總動員,開展垃圾清運會戰,全面實現城區大街小巷無冰無雪無垃圾,並全天候保潔;城市『八路兩廣場』集中開工,年內全部交付使用;污水處理及再生水利用工程當年開工當年建成……整個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充滿生機活力。
一件件民生之事,考驗攻堅克難之決心;一個個民生工程,書寫迎難而上之情懷。從2005年至今,鶴崗市連續6年累計投入100多億元,完成了300餘件事關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發展和直接惠民利民的大事實事,民生普惠范圍不斷加大,民生保障水平日益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