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28日訊 媒體27日刊發《社區醫院為何叫好不叫座》一文後,引起社會各界強烈反響。有讀者認為,應盡快出臺相關政策平衡社區醫院與大型醫院之間患源。
據了解,為解決『看病難、看病貴』這一難題,早在2006年,衛生部在全國推廣『首診制』和『雙向轉診制度』,提出『小病進社區、大病去醫院、康復回社區』的模式,努力實現醫療衛生資源合理化配置。同時,哈市衛生部門也積極響應,不久後就在全市范圍內積極開展工作,社區醫院與各大型醫院結成對子,通過社區醫院的『雙向轉診單』即可在大型醫院看病時享受優先權,意圖緩解大醫院『人滿為患』的壓力。然而,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雖然這項惠民政策在哈市已開展近2年,但效果卻並不理想。
市民知曉率低
『什麼是雙向轉診?』哈市某大型醫院門診候診大廳,一位帶孩子來看病的郭女士正在人群中排隊。當記者告知可通過『雙向轉診』的方式看病時,她說:『如果憑社區中心的轉診單可以到大醫院優先就診,我們當然願意先到社區醫院首診啦!』
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目前『雙向轉診』在哈市還沒有得到普遍推廣,很多市民對這項惠民政策並不知情。『什麼是「雙向轉診」,怎麼轉,也沒人跟我們講啊?』記者隨機調查了19名市民,知道『雙向轉診』的有5人,而真正了解什麼是『雙向轉診』的只有2人。據了解,雙向轉診的公眾知曉度低,是目前『雙向轉診』運行不暢的一個重要原因。
經濟因素制約『雙向轉診』
『經濟因素是造成市民知曉率低的原因之一。』哈市某社區醫院醫生介紹,該院每月能接診患者近2000人,但能進行雙向轉診的患者卻寥寥無幾。他講,無論是社區醫院或者大型醫院,都屬於盈利型單位。『雙向轉診』沒有得到有效推廣,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有很大關聯,因為『雙向轉診』涉及到大醫院與社區機構之間的利益分配問題,這就導致一些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不會主動向患者介紹『雙向轉診』的相關情況,同時基於自身利益考慮並不情願將患者轉診至大醫院,除非患者病情到了非『轉』不可的地步。同理,患者到大型醫院看病後,也很少有在康復期間的患者會回到社區醫院進行治療。『除了對產婦的產後保健外,我們就基本上沒有接到過其他轉診下來的病患。一般情況下,為增加收入,醫院都願意讓病人多在醫院接受治療。』他說。
『對口』醫院選擇性單一患者不買賬
對此問題,哈市某社區醫院的一位主管醫療劉院長深有同感。他講,根據相關規定,大型醫院要與社區醫院形成『對子』,當出現不能解決的病情時,推薦患者去『對子』醫院進行治療,但患者很少買賬。產生這種現象的一方面原因是一些社區醫院的『對口醫院』只有一家,給患者的選擇空間小;還有就是患者考慮到路途遠近、信任度等。當患者知道社區醫院無法為他診治時,首先便會主動要求自行去省級某醫院治療,絕大多數不會按照社區醫院提供的市級『對口醫院』去看病。然而,到大醫院治療需要康復的患者,也很少會因為經濟因素而轉到小醫院進行康復,大多數人害怕遇到『突發情況』時小醫院應接不暇,所以他們寧可多花錢也不會選擇社區醫院進行後期治療。
配套政策應該跟上
記者了解到,『雙向轉診』這項惠民政策是緩解大醫院患者多、壓力大的有力舉措,但頻頻遇『冷』。劉院長告訴記者,在哈市范圍各社區醫院內,該院的人員和醫療設備屬於一流水平,但是面對特殊病灶疑難問題仍無法解決。按規定,大醫院應對社區醫院的醫療技術進行幫帶,但現實的情況是,由於一些大型醫院患者多,當社區醫院有這種需求時,大醫院也抽不出人手替社區醫院解決難題。他認為,這是醫療機構各自為政,沒有形成分工合作的機制。
對此現象,他分析指出,根據國外成功經驗來看,一是要建立有效的行政手段,設置處罰和獎勵的細則。大醫院本來就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不缺患者,他們沒有動力為社區醫院提供患源或提供醫療幫助。其次,應建立有效的信息網絡平臺。社區醫院與大型醫院沒有聯網,患者在社區醫院接診的情況醫院看不到,在醫院治療的情況社區醫院也看不到,這就不利於『上轉』或是『下轉』。
他介紹,雖然目前在各級衛生部門的通力合作下,努力使『小病進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的模式完全實現,讓患者得到方便的同時,合理分配醫療資源。但仍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完善,這需要社區醫院、大型醫院和患者本身的理解與合作。
相關鏈接:
社區衛生醫療機構上轉的條件包括:臨床各科系的急危重癥;難以確診的疑難復雜病例;重大傷亡事件中,救治能力受限的病例;急性傳染病及原因不明的傳染病例等。醫院下轉的條件包括:急性期治療後病情穩定,具有出院指征的病例;病情穩定需要繼續康復治療和連續性治療的病例;診斷明確且需要長期治療的慢性病病例;老年護理病例;一般常見並多發病病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