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省政府赴外省調研:縮小『五大差距』 邁向『五電並舉』
2011-01-05 08:13:05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劉偉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月4日訊 能源在『變』。

  能源之『變』,引來能源裝備制造業『大考』,『考』不好,就可能『榜上無名』,直至被淘汰。

  黑龍江,裝備制造業大省。發展新能源裝備制造業,已列入『十二五』期間重點發展的十大產業。

  為解我省新能源裝備制造業發展大計,前不久,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杜家毫率領由省直有關部門同志組成的調研組,一路南下西行,探尋新能源裝備制造業怎麼看?怎麼辦?怎麼乾?

  (一)

  一路南下,調研組先考察了我省一重集團大連棉花島出海口基地和天津重工有限公司、哈電集團秦皇島重型裝備公司。

  在這裡,令人欣喜地看到,為更好滿足核電、石化等超大重型裝備組裝和運輸的需要,積極面向國內外市場,形成新的競爭優勢,一重、哈電積極調整產品生產布局,已經先後在遼寧大連、河北秦皇島、天津等地建立了新的臨海生產基地,並將發展核電、風電等新能源產品作為產業發展重點。

  目前,哈電已經具備AP1000和二代加改進型百萬千瓦級核電主設備制造能力,在常規島汽輪發電機組及輔機成套制造能力方面具有明顯優勢。一重在核島壓力容器、核島鍛件、常規島鍛件方面的業績和制造能力居全國第一位,市場佔有率80%;在核電站用鋼冶煉、大鍛件制造及焊接工藝技術方面處於國內領先水平,初步具備國際市場競爭能力。

  在一重集團和哈電臨海基地,調研組一行親身感受到了核電和燃氣輪機等裝備生產為企業帶來的勃勃生機。

  一重、哈電通過建設臨海生產基地和在中心城市建立研發機構的舉措,基本完成了核電制造產業布局調整,解決了大件產品組裝運輸和招攬人纔兩大制約企業發展的瓶頸因素,為未來發展奠定了基礎。

  一路西行。四川德陽。我國最大的發電設備制造和電站工程承包特大企業之一——東方電氣集團有限公司。東電已形成水電、火電、風電、核電、燃機『五電並舉』的產品格局。2009年,實現銷售收入400億元,居全國第三。

  步入東電科技展廳,展板上的幾組數字令人驚訝:東電有職工25000人,科技研發人員5000人,佔職工總數的20%,利潤30多個億,研發投入14個億……

  東電把近一半的資金都投放到新產品的研發上,企業發展後勁會小嗎?這些是我省企業所不及的。

  一路南下。上海。走進我國裝備制造業最大的企業集團——上海電氣(集團)總公司。所見所聞,讓人不得不承認:在發展核電裝備制造上,這位同行『老大』又『捷足先登』了:10多年來,銷售收入始終位居全國裝備制造業第一位。2009年,實現銷售收入860億元,其中能源裝備佔總銷售收入70%。


  (二)

  看項目,謀發展。目的在『謀』。

  走出去,看看『人家』的日子,省政府調研組這一步『走』得精彩——不僅看到了自身的基礎、能力,還找到了與同行們的差距,更難能可貴的是『謀』出了今後的發展思路。

  找差距。中國三大核電設備制造基地——上海、黑龍江和四川,當初堪稱『三足鼎立』。當今我省『步伐滯後』,在國內同行業中『領軍地位』正逐漸喪失。

  我省落伍了。這是專家們的共識。

  差在哪兒?

  差在發展理念。東電、上電市場意識和創新意識明顯強於我省企業,我省個別企業市場前瞻性不夠,產品結構調整緩慢。

  差在核電裝備成套能力。上電核電制造任務已不同程度參與了2005年以來開工建設的所有項目,東電在二代改進型反應堆項目中處於主導地位,而我省哈電與一重未形成成套供貨能力和牢固的核電聯合體。

  差在核島主設備業績。上電在堆內構件、控制棒驅動機構等核反應堆主設備的市場佔有率100%,東電已經實現由分包商向設備總承包商的轉變,而我省一些主設備首臺套制造正處於攻堅階段。

  差在資本運作能力。東電通過要約換股實現A股整體上市,三次增發共募集126億元,上電通過H股、A股上市融資45億元,而哈電至今未回歸A股市場。

  差在發展環境。東電、上電依托專業化產業園區,實現產業鏈上下游協作配套,形成了技術、人纔等生產要素有效集聚,為企業快速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而我省缺少重型裝備產業基地和園區,缺乏集聚效應,自身優勢不能完全發揮。

  話基礎、論能力。一重依托大型鑄鍛件優勢,投資14億元在大連建設核島主設備制造基地,明年投產後,具備年產5套核壓力容器、蒸汽發生器、堆內構件、穩壓器的供貨能力。成立『能源重大裝備材料研究所』和『一重設計研究院』,分別開展能源裝備材料基礎和共性技術研究和工藝技術研發。

  哈電規劃投資45.2億元,重點建設哈爾濱三大動力基地、開發區泵閥基地和秦皇島重裝基地三大核電制造基地。哈電集團北京中央研究院正在籌建中。2013年,秦皇島重裝基地核島主設備制造能力將由現有年產2套提高到4套,2015年,常規島及輔機產品供貨能力也達到6套。

  哈電在已招標的14臺AP1000常規島機組中,中標10臺,佔國內市場72%,在22臺AP1000蒸汽發生器項目中,中標8臺,佔市場份額的36% 。目前,哈電、一重累計簽訂核電設備合同分別是188億元和84億元。

  被譽為機械制造領域中『皇冠上的明珠』的燃氣輪機,是發展下一代潔淨煤發電技術和天然氣長輸管道燃驅壓縮機組的關鍵設備。東電、上電的優勢並不是很大,我省發展燃氣輪機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已擁有哈爾濱汽輪機廠、東安公司、703所、哈工大、哈工程等國內一流的燃機產品生產、研制和基礎研究單位,涵蓋了從微型燃機、中小型燃機到重型燃機完整的產品系列。

  總體看,一重、哈電通過建設臨海生產基地和在中心城市建立研發機構的舉措,解決了大件產品組裝運輸和招攬人纔兩大制約企業發展的瓶頸,奠定了趕超的基礎。隨著AP1000依托工程進入招標和實施階段,哈電有機會縮小同上電和東電的差距。我省核電制造產業布局調整基本完成,有基礎、有條件迎頭趕上。

  談機遇。國內核電裝備制造業正處於戰略昇級,發展勢頭強勁;國家已確定依托703所和哈爾濱汽輪機廠開展30MW燃壓驅動機組國產化攻關工作;目前,我國以浙江三門、山東海陽的四臺AP1000核電機組為依托,指定哈電、上電為引進消化吸收主體,開展第三代核電國產化工作;省政府將新能源裝備制造業列入我省『十二五』期間重點發展的十大產業之一。


  (三)

  一路南下,一路思考,一路探討。正視了問題,認清了形勢,統一了認識——『十二五』,我省核電裝備制造業發展的關鍵時期,我省核電、風電裝備制造產業起步雖晚,但有基礎、有能力、有機遇、有希望。

  求發展,調研組又支出步步高招——

  關於人纔。積極支持一重在省內中心城市建立研發中心,改善高層次人纔科研和生活條件。推進企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實現研發、設計、生產一體化,真正實現產學研相結合。

  關於生產要素保障。積極協調鐵路、公路等部門滿足企業運輸需要,提高江海聯運能力,幫助企業解決大件運輸中遇到的困難。改善進出廠區道路,加強電力、天然氣等燃料供應。

  關於產業發展定位。要保持我省4套核島、常規島生產能力。確保一重在核電鑄鍛件上全國第一,鞏固現有主導地位。

  關於配套產業發展。圍繞哈電、一重的配套需求,謀劃配套產業園區建設,促進產業集聚。堅持風電產業『以市場換產業』的發展思路,核電、風電、燃氣輪機等新能源裝備制造配套企業享受我省出臺的『廠中廠』政策。

  關於財稅扶持政策。在省產業結構調整重大項目資金的基礎上,給予貸款貼息等支持。研究支持總部經濟發展的財稅政策。

  關於金融服務。積極支持哈電集團整合企業內部資源,盡快回歸A股市場。協調金融機構加大對重點新能源裝備制造項目的信貸支持力度。

  關於組織推進。盡快明確3年、5年產業發展目標任務、主要措施,確定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重點企業、重點項目、重點園區,全力組織推進。

  關於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哈電和一重要保質保量完成首臺套研制任務。企業內部要加大研發、新建和技術改造的投資力度。要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系,力爭形成產品生產有效分工、市場開拓密切配合的核電聯合體。

  思路已定。調研結束的總結會上,杜家毫提出:整合資源,發揮優勢,形成合力,積極促進火電、水電為主的能源裝備制造業向核、氣、風、水、火『五電』並舉轉變。

  我省能源裝備制造業,重登『領軍地位』,大有希望。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路雲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