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7日訊 近期,向媒體反映私建濫建的事件中,記者發現有多處是街道辦事處以及所轄的社區所為。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擁有一定面積的社區辦公和居民活動區,是哈市各街道辦事處創建品牌星級社區的必要條件。但是因為沒有場地建設,也成為街道辦事處和社區私建成風的根源。
偷偷私建 堵防火通道
2010年12月中旬,南崗區北京街132號的省電力局小區院內,松花江街道辦事處的三層小樓上新接出第四層,因所接部分擋光,周圍居民反映嚴重影響生活,至今新接四層的塑鋼窗還沒有安裝玻璃,室內也沒有進行裝修。據周圍居民反映,12月初居民們就發現街道辦事處樓頂開始動工,居民詢問街道辦被告之正在修繕漏雨的樓頂,並進行平改坡的改造。接下來的幾天,居民們發現,負責修建的人都是夜裡運材料,每天早上五六點就開始乾活,白天休息,新接的四樓主體就是連夜突擊7天建成的。
2010年11月,道外區綠色家園太平大街218號旁的防火通道被改成門市房,是太平街道辦事處建的『社區房』。至今此門市房仍處於空閑狀態。據該小區居民反映,在今年10月初左右,開始有人往防火通道處運泥沙,大家都以為是要把大門重修一下,卻漸漸發現原來是把『門洞』兩頭一堵,把防火通道變成了門市房,建成的門市房牆體磚面與原來的樓體差不多,不熟悉的人不注意根本不會看不出來。記者注意到,此小區做為一個封閉式的小區,這個防火通道被堵後,只剩下位於太平大街南三道街的一處正門可供車輛和居民出入。
記者分別從所轄地城管執法部門證實,以上兩處均為街道辦事處建的『社區房』,都沒有審批手續。
擋光佔綠地 堵防火通道
記者在省電力局小區院內,走訪了多戶居民了解到,因新接的第四層樓加坡形屋頂,使樓增加了一樓半的高度,電力局家屬樓有幾十戶居民家采光受到影響,二三樓上午基本不可能有陽光進到屋裡,四五樓陽光進屋內的時間也都縮短了二三個小時。上午11點多,權大爺家還沒進來一絲陽光,今年77歲的權大爺對記者說,他跟73歲的老伴是為了下樓方便纔選擇住在二樓,原來采光就不是很好,沒接樓的時候,上午還有兩個多小時的陽光能進到臥室裡,現在一點陽光都沒有了,整天屋裡都暗暗的,如果天氣陰屋裡就更黑了。
住權大爺隔壁的孫義老人已經90多歲了,因身體不好整天只能在室內活動,他情緒激動地說,在沒有陽光的屋裡生活讓他感到很憋悶,都說街道辦建社區活動中心是為居民辦實事,但最基本的居民生活的陽光都不能保障,還怎麼談及其他呢?
哈市南崗區執法局工作人員介紹,從2009開始,曾多次發生街道辦事處私建『社區房』被居民投訴事件,涉及擋光、佔道、佔防火通道、佔綠地等情況,有的因周圍居民強烈反對而未建成。
在道裡區安字片記者發現,很多大院內都建有社區用房,這些房屋都是佔用了大院的綠地,影響了小區的環境。『這裡原來是綠地,後來就蓋成房子了。』一位居民告訴記者,社區房是為居民服務的,後來居民也就默許了。
街道辦:私建實屬無奈
記者走訪哈市多家街道辦事處了解到,政府相關部門為加強社區建設,除對社區的辦公設備、經費等軟件有一定的要求外,對社區辦公用房和居民活動場所的面積都有相應要求。記者在香坊區六順街道辦事處看到街道辦事處創辦品牌和五星級社區的相關要求,要求社區黨組織和社區居委會辦公、活動、服務用房使用面積不少於80平方米,社區居民在2000戶以上的,要求『社區房』面積達到210平方米;2000-3000戶的社區,要求『社區房』360平方米以上;3000戶以上的,要求『社區房』面積要達400平方米。據六順街道辦的工作人員介紹,按六順街道辦有10個社區的規模,應建300多平方米的『社區房』,原社區10多個工作人員擠在一個兩平米左右的小房內,街道辦事處也曾在贛水路附近建一處『社區房』,地基都已建完,因居民反對最終沒能建成。最後,街道辦事處只得租用部隊房屋辦公,把原辦公地點讓給社區作『社區房』。哈市多家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均反映,對『社區房』有硬性的規定,無論對改善辦公條件還是對增加居民活動場所,都是好事,但要達到要求,卻沒有成熟的條件。
如果街道辦事處地處城市新建區域,還可在新建區域的新建房中建『社區房』,老城區新建房多為高層,建『社區房』費用大,根本無法實現,雖在相關文件中,對街道辦建『社區房』有要求相關單位要給予配合,但街道無法協調城建等審批部門,只能找一個地方先建,如果沒有居民反對,再行審批手續。所以造成街道辦事處私建成風現象,街道辦事處本身也不願與居民發生衝突,也很無奈。
另有知情人透露,因街道社區無政府固定資金支持,水、電、煤氣、供暖費用大,新建的『社區房』也有出租另作它用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