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牡丹江
搜 索
牡丹江構築東北亞『國際大通道』
2011-01-13 14:34:31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王增偉 張樹永 孫昊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新聞網訊 地處中、俄、日、韓、蒙東北亞經濟圈的中心區域,毗鄰俄羅斯濱海邊疆區,邊境線長211公裡,擁有四個國家一類口岸的牡丹江市有著百餘年的對外開放歷史,貿易伙伴遍及五大洲180多個國家和地區,對俄貿易連續21年居全省首位,佔全省的半壁江山、全國的十分之一,是名符其實的黑龍江省對俄經貿第一市、全國對俄經貿大市,年進出口額曾突破100億美元。境內口岸年過貨能力達1200萬噸,為各地開拓俄羅斯市場提供專業化的服務,每天集散大量中俄兩國的貨物,一度有『全國對俄經貿看龍江、龍江對俄經貿看牡丹江』的美譽。

  近年來,牡丹江市提出『打造沿邊開放先導區,探索闢建東北亞自由貿易區』的戰略構想。該市堅持在全省、全國和東北亞的大格局中重新審視、重新定位牡丹江的發展,積極把沿邊口岸的熱點從口岸引入腹地,把對外開放的觸角從邊境延伸到周邊,全力融入東北亞經濟圈,推進對俄、對韓合作戰略昇級。牡丹江沿邊開放先導區戰略被上昇為省級戰略;經綏芬河口岸借助俄羅斯遠東港口轉運上海、寧波、廣州的內貿貨物『出境不出口』陸海聯運通道已經開通;牡丹江市與韓、俄企業共同投資的納霍德卡國際物流集散港開工建設,為我省打開了新的出海口。

  總投資108億元的牡丹江至綏芬河鐵路擴能改造項目去年7月8日正式開工,預計2013年投入使用;投資55億元的綏滿高速公路牡綏段已實現單幅通車,明年全部開通;航空方面已開通5條國內航線、1條國際航線,每周42班次的航班密度,縮短了牡丹江市與世界的距離。便捷的交通已形成哈牡、牡綏間『一小時交通圈』,對放大牡丹江市的通道效應和口岸效應,集聚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以及拉動全省經濟發展都有重大意義。

  2010年6月,牡丹江華晟國運物流有限公司的40個集裝箱銅版紙通過陸海聯運大通道從牡丹江起運,經過俄羅斯海運抵我國上海港,這是黑龍江陸海聯運大通道建設以來,該項目的第四次起運。2009年11月4日,『中-俄-韓』國際陸海聯運大通道合作項目『納霍德卡國際集散站』項目在俄羅斯納霍德卡港動工,到2011年將建成擁有3個能容納2000標箱級大型集裝箱泊位的現代化港口,這標志著牡丹江市已經建成『中-外-中』、『中-外-外』陸海聯運黃金通道,實現了牡丹江與長三角及東北亞地區的海上聯運,開創了我國運輸史、國內貿易史的新模式。

  同時,作為國務院批復的第六個綜合保稅區,綏芬河綜合保稅區是我國目前獲得批准的陸地邊境線上的第二個綜合保稅區,為牡丹江市發展邊境口岸國際物流和保稅物流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去年牡丹江市被商務部確定為『全國流通領域現代物流示范城市』,牡丹江市是全省唯一獲批的示范城市。這個稱號的獲得,對於擴大牡丹江市現代物流業的發展具有強大的推動力,全市正在規劃建設的物流項目已達到45個。

  目前,牡丹江市把沿邊開放先導區的功能定位成中俄商貿旅游、東北亞物流、國際文化交流等三個中心;先進制造業、生態農業、對俄進出口加工、中俄韓跨國投資總部、國際冰雪避暑度假等五個基地。牡丹江市成為我省和我國東北部內陸地區通向東北亞、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和出海口的地位正逐漸穩固,一個面向東北亞的大物流圈已經形成,牡丹江正成為東北亞『國際物流大通道』。

責任編輯: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