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經濟區』建設要在集約推進上下功夫
省政協副秘書長、九三學社省委副主委 王亞軍
省政協副秘書長、九三學社省委副主委王亞軍。東北網記者 孫曉銳 攝
我省『八大經濟區』戰略決策實施以來,已經取得積極進展。但是,由於受國際金融危機和國內諸多困難因素影響,一些制約『八大經濟區』建設的問題也逐漸顯現。主要表現是:相關政策還不夠具體,各地步調還不夠統一,職能部門融入還不夠到位,在扶持扶助點位方面還不夠集中。只有形成拳頭,集中點位,勁往一處用,纔能營造磁場、打造磁極,帶動發展。
建議借鑒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的經驗,集全省之力,在具備條件(區位優越、資源豐富、實力雄厚等)的市縣(區)或區塊集中力量建設工業集中區、打造產業集中區,走集中整合、集約發展之路。在此提出如下建議。
一是政策要集約給。任何改革與嘗試,起步階段沒有政策,推進不可能好,也不可能快;政策一視同仁、一刀切亦會顧此失彼,發展了這個,貽誤了那個。在建設工業集中區、打造產業集中區過程中,要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地給予各市縣(區)和相關行業政策支持,各工業集中區、產業集中區要形成各自的政策特色。特別是財稅政策、審批權限要給予各市縣(區)足夠的靈活性,政策給予要直接由省到市、到縣(區),消除一切可能的中間環節,審批能簡則簡,權限能放則放;對一些『領秀』市縣(區)要在財政資金上解方面給予松綁,大幅降低上解比例,甚至全部予以減免或返還,為市縣(區)減輕包袱、釋放發展空間;政策要一股腦給到位、放到位,不能有絲毫吝惜。
二是資金要集約投。建議將各項扶持資金、扶助資金、建設資金打捆發放,整合使用,切忌散芝麻鹽、面面俱到;要加強銀企對接,強力扶持地方金融機構發展,探索形成金融克制機制和扭轉金融信貸局面的巧妙、實際管用舉措,改變信貸格局和銀行放貸心態,調整各大銀行在我省的吸儲與放貸比例,確保將黑龍江人民的存款放貸在黑龍江,用在黑龍江經濟社會發展上,堅決遏制一些金融機構做『二傳手』,將吸儲資金放貸至外省;要強化資金審計監管和收益監管,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確保將資金用在刀刃上,用在關鍵處。
三是項目要集約管。要樹立龍江意識,明確哪個市縣(區)發展了都是黑龍江發展,哪個項目紮根了都是在龍江紮根。要集中收儲、管理各類項目,按照『八大經濟區』的產業布局與集中區的發展定向,向工業集中區、產業集中區統籌擺布項目,確定項目落地地點,科學建設項目,避免重復建設、無序發展、惡意競爭,著力形成目標導航、集中區領航、市縣(區)隨航、機制護航的集約式經濟發展局面。
四是機構要集約設。建議成立省經濟集中整合、集約發展領導小組,下設專門辦公室,具體負責產業劃定、籌資融資、項目調配、審批驗收以及建成後收益分配、指標統計等相關具體問題的組織協調工作。各市縣(區)也應設立相應組織,負責協調、規劃、審批、指標統計等相關事宜,確保集中區集中整合發展項目規范有序運作,項目引進市縣(區)與項目落地市縣(區)均衡受益。
五是政績要集約看。要將考核重點、工作導向建立在集中區建設上,改革現有的市縣(區)工作考評機制,在項目的協調、對接、洽談、引進、企業注冊、責權劃定、利益分配、統計口徑、實績考核等方面建立一套科學的機制,打破市縣(區)脫離省裡戰略規劃,引進、爭取到什麼項目就建設、上馬什麼項目的局面,嘗試建立市縣(區)招商引項、省裡統一調度擺放、引進市縣(區)與落地市縣(區)按比例共享成果的工作模式。通過調整考核導向,激發調動市縣(區)招商引項的積極性和服務全省大局意識,為全省發展儲備積蓄項目,進而實現市縣(區)經濟與全省經濟戰略穩步推進、同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