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配置義務教育資源促進基礎教育公平化
省政協委員、佳木斯市政協副主席 楊本利
省政協委員、佳木斯市政協副主席楊本利。東北網記者 孫曉銳 攝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在發展問題上提到『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實現教育公平,直接關系到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關系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因此,意義重大。但目前,在學校與學校之間,城市教育與農村教育之間仍然存在著差異和不均衡。在基礎教育尤其是義務教育領域裡,由於學校的起點不一樣,投入不一樣。目前,學校發展的『馬太效應』愈演愈烈,導致學校與學校之間的發展差距越拉越大,超優質教育資源僅體現在少量的公辦學校和享受公辦和民辦雙重待遇的『轉制學校』上。由此衍生的重點學校制度加劇了教育不公,擇校風經久不衰,日甚一日,而擇校生大多跨地段上學,不但提高了學習成本,也浪費了社會資源,還帶來了安全隱患。有的學生家庭本來就經濟條件不好,為了進入名校,幾乎傾家蕩產。大量的普通學校生源緊張,難以為繼。與此相對應的農村教育在經費投入、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方面則更差。強者利用『窪地效應』,集聚各類優秀資源,除硬件設施外,在教師資源的佔有上往往形成壟斷地位,在一些弱勢學校和鄉村,中小學優秀教師的流失現象十分嚴重。基礎教育尤其義務教育兩極分化日益嚴重,侵害的不僅僅是公民教育的平等權,還將帶來國民素質差異擴大,進而引發新的經濟發展不均衡、社會發展不平衡以及教育的社會穩定器、平衡器的功能逐漸弱化。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第四章明確提出:『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義務教育階段不得設置重點學校和重點班。切實縮小校際差距,加快縮小城鄉差距,努力縮小區域差距。實行縣(區)域內教師、校長交流制度』。因此必須以百年樹人為己任,以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為宗旨,切實抓好教育資源的平衡和教育的公平性工作。
一是要加大投入力度,創新投入機制,努力縮小和平衡地區間義務教育投入差距。采取強有力措施貫徹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方針,對中小學實行公平的財政政策,著力改變教育資源配置向名校、強校傾斜的不公平做法。要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發展水平的地區和學校,制定人均教育經費投入標准,摸索和創新投入機制。由於歷史欠賬較多,應向弱勢地區、學校和弱勢群體傾斜,要扶貧而不是扶優,從而努力縮小地區差別、學校差距。要建立和完善政府對弱勢群體特別是城鄉貧困家庭子女、殘疾兒童等就學的資助體系,並健全監督機制,確保落實。
二是實施義務教育『均衡化』,創新分配機制,努力縮小和平衡地區間義務教育資源配置差距。要平均分配教育經費,不斷改善農村和設施薄弱學校的辦學條件,以農村和薄弱學校『合格化、標准化、信息化』建設為載體,大力加強硬件建設,使學校的校捨、設備等硬件水平大致相似;要按學區平等地接受學生,使生源質量大致相似。
三是深化改革,創新模式,努力縮小和平衡地區間教育發展水平差距。按照『理念共享、資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利益共享、榮辱共擔』的發展理念和『統籌規劃、因地制宜』的工作原則,成立各具特色的『城鄉教育共同體』,有計劃地開展『城鎮支援農村、近郊支援邊遠、強校支援弱校』的工作,加強對口支援,形成機制,以強化交流與合作,帶動各學校教育水平共同提昇。
四是推進用人制度改革,創新人員使用機制,努力縮小和平衡地區間師資配置差距。可采取推行校際間『師資輪換制』的辦法,在同一區域內逐步推行,即小學教師和初中教師任職按照周期在不同學校間進行流動輪換,以緩解優秀教師聚集名校強校的現狀,從而改善『強校愈強弱校愈弱』的現象。實行支教制度,對城鎮中小學校的中青年教師,沒有在農村學校任教經歷的,應實行支教制度,支教期至少一年。要研究建立教師有序流動的機制,采取職稱晉級掛鉤等舉措,促進教師在校際間輪轉;采取職務昇級掛鉤等舉措,鼓勵優秀教育管理者或後備人纔到綜合力量薄弱的學校交流任職,積極促進優質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促進教育公平。